兒童讀物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兒童讀物/列表

語文老師教育隨筆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對隨筆有些瞭解吧?隨筆是一種散文體裁,篇幅短小,表現形式靈活自由。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語文老師教育隨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老師教育隨筆

語文老師教育隨筆1

轉眼間,我從事初中語文教學已快二十年了,在這段日子裏,我經歷了很多,也收穫了很多,回首細想,雖然我的學生們不一定都成爲語文拔尖的孩子,但起碼會成爲有語文涵養的孩子。

由於農村小學教育現存的一些客觀問題,導致我接手這些孩子時,他們的小學基礎參差不齊,居然還有語文拼音不過關的孩子,這一點是大學畢業不久的我所不曾想到的。面對這一讓我撓頭的問題,我曾經試着用下課時間給班級那些基礎特別差的孩子輔導拼音,但收到的效果甚微,一是因爲學習拼音是個很枯燥的東西,很難讓學生提起興趣;二是課餘時間畢竟有限,想讓學生們在短時間內學習一年的東西真的很困難,不久我就發現,我的這種做法是行不通的,於是,滿腔的熱情被當頭一盆冷水潑下,把我澆了個透心涼。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班級中拼音基礎最差的學生修文龍的拼音水平竟然突飛猛進,我百思不得其解,通過和他的談話我知道了並不是因爲我給他"吃小竈"使他的拼音進步,而完全是因爲我的一句即興發揮的話。

記得那是十月份的一天,我正在講臺上講課,雙眼無意間瞥向窗外,當時正直一陣秋風吹過,校園內的柳葉隨着瑟瑟的秋風四處飄灑,於是我情從中來,對學生們說:"秋天,歷來是文人墨客吟詠的對象,它們活躍在詩人們靈動的筆尖,鐫刻在讀者們的心懷中,在杜甫的眼中,秋天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淒涼;在毛澤東的筆下,秋天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的壯麗;而在劉禹錫的心中,秋天則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豪邁。可以說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東西會有不同的情感,正如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說的那樣:‘以我觀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同學們,在你們的眼中,秋天又是怎樣的呢?"修文龍對我說,就是因爲當時我的這番即興講演,使他知道,原來描寫秋天的句子可以這麼美,不再是隻有小學時的"豐收的秋天","金色的秋天"那些枯燥乾癟的字眼,他說他第一次領悟到語文的魅力。於是自己暗下決心要好好學習語文,讓自己也能寫出那些美好的句子供後人傳誦。但他也深知拼音是學好語文的.第一步,想要在語文上有所見地,總不能連拼音都不會啊,從此以後,他就專心致志的研究起拼音來。正所謂"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努力真的沒有白費,他的進步也映在了全體學生的心中。

修文龍的進步並不是因爲我的課外輔導,而是因爲他對語文產生了興趣,正是因爲他發現了語文的魅力,纔會變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這真的印證了那句老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從這件事中,我明白了,教授知識雖是老師的職責,但培養興趣纔是老師教學真正的成功。

經過這件事情後,我慢慢的將我的教學計劃和目標傾向於培養學生的語文興趣上。讓我憂慮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會像修文龍同學那樣僅僅因爲一句也許很多人都耳熟能詳的詩詞就對語文產生興趣,要知道,班級中語文成績拔尖,日常積累豐富的學生大有人在,我深知,這些優等生們的成績好很多並不是因爲他們喜歡這個學科,而是隻是想要有個美好的前程才捏着自己的鼻子逼迫自己學習的,我不希望他們在語文學科上也是純粹的爲了考大學而機械的學習,我要讓他們把學習語文當做一種快樂,成爲一種享受,因爲我認爲語文教育的真諦並不只侷限於教授語文知識,而是讓他們通過學習語文領略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讓他們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文化,塑造他們的靈魂。

當然,要想讓學生真正學好語文任重而道遠,其中的歡樂痛苦也會不斷交替上演,但如果我們都能懷着一顆堅定負責的心態去教導每一個孩子,讓他們真正地走進語文,喜歡語文,不難發現,我們在教授給他們語文知識的同時,竟重塑了他們的靈魂。我想這纔是語文教學的終極目標。

語文老師教育隨筆2

作爲一名語文老師,於老師在校園讀書活動月期間,爲了配合合唱比賽,可謂想盡辦法,使出渾身解數。結果是表演形式優美,演唱水平一般。原因是24個班主任沒有一個懂音樂,組織學生練合唱,真是費勁。從小學一年級就開始學音樂的孩子們,爲什麼到了初中,竟然連基本的發聲都沒學會,可見他們的音樂課形同虛設。也許我們一直努力踐行的素質教育並沒有落到實處。

如果音樂課是這樣,那麼我們的語文課又是一種何樣的風景呢?於老師舉例說,有一次學校舉行朗誦比賽,參加合誦的孩子們沒有感情,讀錯字音,表情匱乏,沒有一點中學生的蓬勃朝氣。老師們說是該讓學生們多練練朗讀了,可惜課太少,沒時間。語文課連學生鍛鍊朗讀的時間都沒有,更別提讓他們讀讀課外書,練練鋼筆字了。這些最基本的語文能力都沒時間訓練,我和於老師有相同的感受:我們日復一日,到底在忙些什麼?

也許是爲了應試教育的升學率,所以我們整天上課啊,趕課啊,一節一節地趕,恨不得早讀,晚自習都用上。結果是孩子們被趕得不會了朗讀,除了課本,沒讀過一本名著。趕得孩子們失去了思想,陷入了絕望的'思維定式裏去了,甚至連語文課都厭倦了。這樣去上語文課簡直是最大的失敗。我們真的應該停一下,選擇慢節奏的教學方法,讓孩子們喜歡起語文。

臺灣作家林清玄有一篇散文《陽光的味道》,文中記敘了作者到鄉下去探訪朋友,在打穀場聞到了清香的氣息,於是問朋友這是什麼味道?朋友說這是稻穀被陽光曬出來的香氣,稻穀收割脫粒之後需要晾曬一週,否則入倉庫不但沒有香味,甚至因爲潮溼而黴變腐爛。林清玄感嘆,如果爲了快,就去省略幾天的陽光,豈不是得不償失。

語文老師教育隨筆3

教師隨筆開學伊始,看到孩子們手裏發的書法教材,覺得很好。心想:這麼好的書不上,豈不是太可惜了!學校雖然每個班都安排了寫字課,其實不過是個形式而已。我們班正好三年級,是學寫毛筆字的“初級階段”,寫字課到底是上還是不上,我一直猶豫着。

就這樣,猶豫了一個月之後,還是決定上!於是佈置學生買毛筆、墨汁、練習紙。孩子們聽說要上寫字課,興奮不已。

今天,第一次上寫字課,絕大多數孩子都帶齊了“三寶”,只有四五個人沒帶,我很高興。說明家長們都挺支持!然而,寫字課沒有我想象中的那麼好教!光是紀律,就讓我喊痛了嗓子。由於孩子們是第一次學寫毛筆字,太過興奮,你一言我一語地說個不停!

首先教執筆。別以爲執毛筆很容易,我發現有百分之九十的`孩子都不會拿毛筆,示範之後仍有大多數不會執!看來,要想一節課就教會所有人執毛筆,簡直是天方夜譚!慢慢來吧。

接着教筆畫“橫”。用硬筆寫橫,孩子們早就會了,用毛筆寫橫,孩子們就感覺有點找不着北了!什麼逆鋒、右按、上提、右頓、回鋒,孩子們雲裏霧裏,頭都大了!有的乾脆像拿鉛筆那樣寫起橫來。這還不是最麻煩的,寫着寫着,突然有人說:“老師,張恩建的墨汁潑了!”我回頭一看,墨汁潑了一桌子!幸好沒潑到衣服上,否則家長非罵不可!於是趕緊讓人借紙給他擦桌子,我則飛快地跑到辦公室拿抹布。就拿抹布的這十幾秒功夫,又有一個孩子的墨汁潑了!那時我真想發怒,可轉念一想,孩子們第一次寫毛筆字,這種狀況是避免不了的,我小時候不也潑過墨汁嗎?於是強作歡笑,對孩子們說:開始學寫毛筆字,這種狀況避免不了,墨汁潑了是正常的,但,如果墨汁不潑,那你就非比尋常,看誰能做個非比尋常的人!孩子們一聽,樂了,沒潑的,都說自己非比尋常!

說歸說,潑還是潑,得想法子讓墨汁潑灑的機率降到最低,於是讓孩子們沾好毛筆之後,立馬蓋上瓶蓋,這樣總不至於再潑了吧。一節課下來,我長吁一口氣:真累人!

經驗都是從實踐中積累來的!下節課,我會讓孩子們兩人共用一瓶墨汁,墨汁放在桌子中間,前面的同學不許回頭,否則容易打翻別人的墨汁,而且每人帶一塊抹布,萬一潑了可以擦!可見當老師的也要備足課才能上好毛筆課。

但願下一節課能不這麼累!當然,再累也不回頭!

語文老師教育隨筆4

每年的六月,都是畢業的日子,也是傷感的時刻。很怕!

很有意思,起初我很懷念優秀的兒童,他們的形象總是印在我的腦海,甚至希望新一屆班級中能有克隆的。後來發現,那些經過磨難,起過沖突,頂撞過我,受過我的懲罰,遭遇到我的不公對待的圈子,那個讓我曾經傷身傷神的羣體,更是重情義,更讓人不捨。幾乎都成了我此生的朋友。於是,對他們的懷念更多。優秀的同學,但願你們的優秀成爲一種德行,能夠伴隨終身,後進的同學,我知道未來屬於你們,這個世界永遠是有想法人的天下。小時候聽話,未必是好事。

但,這一屆絕了!全想!

爲什麼?帶了三年,不容易,我能用“偶然”這個詞來形容。其一,這幾年折騰得厲害,輪崗,支教,教師成了流動人口,崗位變動大,能連續執教三年我要珍惜;其二,教師的心態浮躁,心甘情願,踏踏實實連續執教三年的少了,我感到驕傲;其三,學校的人事安排越來越不像“人事”,在各種的利弊權衡,男女搭配,優劣互補,特殊羣體關照等(此處省略數十字)因素的干擾下,很經常出現曇花一現,一年撤換的格局。也有三改二,二跳四,六降一的……奇葩無數。所以,連續三年執教,我要感謝家長,孩子,也覺得對得起自己的努力。

以上都是大實話,得罪了。管不着了。我的三年,值得慶賀。

撲面而來的是離別的情愫,越是臨近越是不捨,這很幼稚,明知無益,確還執拗而爲。孩子離你而去,是奔向更好的去處,我不該狹隘地挽留。更何況,當老師二十年,長期在畢業班,這樣的分離又不是第一次,怎麼像“大姑娘上轎”一樣呢?即便是“頭一回”吧,當初的我也比現在灑脫。

總要做些什麼吧。一個女生建議:做倒計時提醒牌,讓我們更珍惜眼前,看重當下。

倒計時提醒牌,好主意。但我不能簡單在黑板上畫出一塊地方,隨意寫上“離畢業還有……天”,我不能讓時間這樣輕易流走。我們班的倒計時提醒牌與衆不同。按照座號順序對應倒計時的天數,如60號就製作第60天,59號就製作第59天的,以此類推……每張倒計時牌上,可畫可寫,還要設計你的畢業贈言,或者是你最想和同伴們說的話,你的心願,你的.訴求,沒什麼不可以。就這樣,一人一張,一張一天,一天一次告白,一次一份情感的深埋……

等到你們真的都走了,我把它們收藏起來,成爲一份永久的留念,純真的記憶。我不怕了!不怕時間溜走,不怕你們一去不回頭,我保留了三年來你們逐一寫下的班級日誌,你們的小報,推薦卡,佳作,你們幼稚可愛的禮物……可以說,我的生命裏有了你們抹不去的印記。而我,也把我的信息發送到你的心海。沉下去,等待成年後被你自己喚醒……

要告訴你們的是:什麼時候回來,什麼時候我給你們看你的童年。

我就是你們童年的守護者。

語文老師教育隨筆5

二年級孩子活潑好動,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時間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有效的組織課堂教學。組織好課堂教學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保證,是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課堂教學組織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的任務。

一、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

大家都知道“興趣是的老師”,由此可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們踏入校園進行正規化的學習。先把規矩給他們定下來,賞罰要分明,老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教材入手,努力尋找能夠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切入點。我們可以做一些小獎品,比如小紅旗,小紅花等鮮豔可愛的東西。

二、課堂形式靈活多變,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

課堂形式單一,很容易造成學生身心疲勞,從而轉移注意力。針對這一現象,我們要想方設法設計靈活多變的教學活動。同時還要要求一年級教師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課堂控制能力:二年級學生年紀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緒易激動,即使是一點小事也往往讓他們興奮半天,其行爲突出表現爲:拍桌子、砸筆盒、大呼小叫、拍手、離開座位跳躍等,所以教師要在突發事件剛出現苗頭時,就及時給予轉化或制止。要求學生做的每一件事,必須事先讓他們清楚。然後,我們需要的是足夠的`耐心要有足夠的耐心、細心,讓孩子知道你要他們做什麼,怎麼做,先怎樣再怎樣,哪怕是放幾個學具,放哪兒,怎麼放,都要說清楚。一開始的細緻對以後的教學會非常有用。

三、老師講課時要使用兒童化語言。

二年級孩子不同於大學生,只要老師講清要求就行,他們自制裏差,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做事憑興趣。比如做連線題,如果老師說讓我們來做個“找朋友”的遊戲好不好?學生一聽肯定會感興趣。如果哪個學生找錯了或還沒有找到朋友,老師說:“哪個小朋友願意幫幫他?”學生聽了覺得很親切,他們很喜歡聽這種語氣,老師用這種兒童的語氣跟學生說話,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總之,一定得蹲下與孩子們說話。

四、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師眼中是的,二年級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歡聽到老師的表揚,一聽到表揚就會有更好的表現。在課堂中,教師要及時表揚守紀律的學生,使其他同學受到感染。當學生回答正確完整,老師即時對他們的表現給予肯定,可以說“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聰明”“你說得真好”等,爲了帶動其他學生,總之,組織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能否吸引學生是上好一堂課的先決條件,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素養,不斷實踐總結,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達到的教學效果。

語文老師教育隨筆6

在珠海容閎學校聽了幾節語文課,突然想到了語文老師的文氣,於是將我以前寫的一篇文章作了些修改,在容閎給我的臨時平臺上發出。我索性“一稿兩投”,發回我的“根據地”——金東方。

老師是文化人,文化人就要有文氣,尤其是文科老師,更尤其是語文老師,一定要“文”起來。容閎園的每一面粉牆,每一扇雕窗,每一塊頑石,都是用“文”武裝起來的,自然更需要“文”人的和諧。

以前,人們都喜歡稱語文老師爲夫子,“夫子”在這裏似乎成了個不褒不貶的中性詞。說褒,他好像與孔夫子有關,自然是有學問的稱謂;說貶,他好像又與迂腐有染,不是有迂夫子一說嗎?不過,我總認爲“夫子”這個稱謂不錯。夫子者,學者、老師之謂也。我多把“夫子”與儒雅等同起來,我覺得語文老師就應該儒雅一些。當然,時過境遷,語文老師也在與時俱進,不能一味地“夫”下去,但語文老師應該“文”起來。

人們常說,語文老師要具備“一筆字、一口話、三百篇”的看家本事,這實際上是“文”的本事。教文而不“文”,這語文課就失去了幾分魅力。語文課中美文越來越多,要引導學生鑑賞美文,語文老師的“文”就顯得尤其重要了。自然,文縐縐,慢悠悠,酸溜溜,滿口之乎者也,如私塾先生般,這既缺少時代氣息,也實在讓人受不了。但語文畢竟是教文,就必須顯露出文氣。三百篇要讀進去,一筆字要見功夫,至於一口話,那簡直就是有聲的招牌。引導學生欣賞“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應有詩一般的評點,如果用“兩個黃鸝柳樹上叫,一行白鷺飛上了天”這樣的大白話去解釋,雖然也過得去,也說得準確,但全無詩情畫意。《蘇州園林》是一篇如詩如畫的美文,如果沒有詩一樣的語言品析那亭臺樓榭、花草石山、雕窗粉牆,只是說這裏寫得美,那裏寫得好,那作品的'文氣便被缺文氣的品析沖淡了幾分。

老師往往是學生模仿的對象,學生從老師那裏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老師的舉手投足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語文老師有文氣,學生會佩服:“我們的老師出口成章,妙語連珠,妙筆生輝,那才叫學問。”當然,說話不是寫文章,不可能也不必要句句珠璣,俗中也能見雅。魯迅講課就常常雅俗兼備。“文”起來了,俗也便帶上幾分雅氣。

使自己“文”起來,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讀點書,書讀得多,纔有“文”的氣質。蘇軾說:“束書不觀,遊談無根。”“無根”可以不去“遊談”,傷不了大雅,語文老師不然,他天天與“文”爲伍,還要引導學生入“文”,豈能“無根”?

寫到這裏,我忽然想起電視節目主持人來。按理說“文”主持比“武”主持應該文氣得多,其實不然。你看球賽節目的“武”主持,常常會拋出一連串的妙語來,諸如“穿過人牆”、“先下一城”、“梅開二度”、“自擺烏龍”等,以“文”言評賽事,讓人看到主持人的“文”功。而那些主持綜藝節目的“文”主持,女的一張婆婆嘴,男的一股娘娘腔,開口“好棒噢”,閉口“好開心”,不是“耶耶”就是“哇哇”,節目姓“文”,主持卻無“文”。看人家,想自己,語文老師還是“文”起來好。

語文老師教育隨筆7

真的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似乎成了個性化閱讀的一個標籤。於是,很多老師奉這句話爲聖旨,把它理解爲想怎樣解讀就怎樣解讀。當然,這一舶來名言與我國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確不謀而和,它打破了傳統思維定勢,把學生從“標準化”、“一元化”的文本解讀中解放出來,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這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要了解這句話的含義,我們首先必須知道哈姆雷特這個人物。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一個悲劇人物。他是一個極其軟弱的人,也是一個英雄的復仇者。莎士比亞有意造成一種“清醒與瘋狂、僞裝與真實的合金”,以便更充分地顯示人物的複雜性格。對於這樣一個人物,讀者自然會讀出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受。歌德認爲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負復仇重擔而又躊躇,是由於他本身軟弱的關係;魏爾德爾認爲哈姆雷特的躊躇原因根本不在丹麥王子的軟弱性上,而是客觀情勢妨礙了實現復仇的計劃;弗洛伊德則認爲戀母情結是哈姆雷特久而未決的原因……但是,所有的文本真的都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

比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是一個詭計多端、殘害百姓的妖精形象;《狐狸和烏鴉》中的狐狸就是一個爲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設法吹捧別人的狡猾形象。這些人物形象,並不會引起讀者的獨特體驗。即使是一萬個讀者,他們心中仍然只會有一個“哈姆雷特”。如果我們一定要讓學生去產生獨特的體驗,其結果只會是把學生引入歧途。

還是以上述這兩篇課文爲例,還真有老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讀出了新的“哈姆雷特”。

在教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課時,老師讓學生說說對課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學生說:“白骨精雖然它詭計多端,殘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時還不忘記把老母親接來。”對於這樣的理解,老師不是加以否定,還稱讚地說道:“我們從來都說白骨精怎麼怎麼壞,可是經過大家的'討論,我們發現,它的身上也有閃光點值得學習呢!”

同樣的故事也在《狐狸和烏鴉》一課上演。在課堂上,正當教師帶領學生對狐狸的卑鄙行爲進行批判時,一個學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倒覺得狐狸很聰明,理由是狐狸善於察言觀色,不斷改變說話的內容,直到烏鴉開口。”對於這樣脫離文本實際的解讀,老師的評價是:“你很聰明,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這樣的理解真是讓人不寒而慄。如果說學生的理解可以原諒,那麼老師的附和卻讓人感到可笑。白骨精的“孝心”是爲了和母親一起分享唐僧肉,這種“孝”是我們生活中所倡導的嗎?狐狸的“聰明”則是用欺騙的手段獲取不正當的利益,這種“聰明”是爲人們所不恥的。他們的這些行爲都是極不道德的。殘害無辜的白骨精,狡猾的狐狸都是反面教材,他們永遠也成不了英雄。如果老師一定要這樣去引導,學生可能會認爲不管採用什麼方法得到的東西與父母一起分享就是“孝”;“聰明”就是不擇手段,只要能達到目的。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好像走入一個誤區,解讀得越新奇似乎就越接近《課程標準》的理念。“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固然不錯,但是大家都不可能迴避這樣一個基本問題:哈姆雷特到底是誰?不管我們讀出多少個千姿百態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終只有一個。他就是那個爲父復仇的王子,他就是那個優柔寡斷的王子,這個誰也無法改變。而我們所讀出的“一千個”也都是從這“一個”中發散出來的。這就告訴我們,哈姆雷特的本質是無法改變的。

新課程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但是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必須在尊重作者、尊重文本的前提下進行的。能夠多元解讀固然是好,但是不能牽強附會,脫離實際。作爲教師,當學生理解出多個“哈姆雷特”的時候,我們在給予表揚的同時也要細加分析,這個“哈姆雷特”與文本的價值取向是否一致。如果出現偏差時,教師必須進行正確引導。

在教學《凡卡》一文時,當我講到凡卡的爺爺也過着很苦的生活時,有一位學生卻說:“老師,你講錯了,凡卡的爺爺過的生活很好。”我沒有馬上指責他,而是讓他說出理由。他說:“書中寫到爺爺穿着寬大的羊皮襖,說明爺爺穿得很好;爺爺白天在大廚房地睡覺,而凡卡卻睡在過道里,說明爺爺過得很好。”他的這一番言論,令我始料不及。細細分析似乎有道理。但是我們又不能忽視文本的價值取向。作者契訶夫是要通過凡卡的悲慘遭遇表現沙皇統治下,城鄉人民過着痛苦的生活。如果我們分析出爺爺過得很好,豈不是違背了作者的本意。但是爲了尊重學生,我們有馬上反駁,而是對全班學生講了當時的社會背景,然後組織學生再讀課文,展開討論,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當時社會的黑暗,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好日子過的。那位學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理解的片面性。

我們從任何文本中讀出的“哈姆雷特”都離不開文本的主旨,如果我們偏離了這個主旨,一味地標新立異,其結果只會是得不償失。一篇文章即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他歸根到底還是“哈姆雷特”,永遠是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成不了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也成不了羅琳筆下的哈里波特。“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我們只有循着文章的思路去解讀文本,方能準確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找準文章的突破口;也只有找準了文章的突破口,纔可能引領學生在語文的天堂裏尋求真知,找到真正的“哈姆雷特”。

語文老師教育隨筆8

今天語文課上,我們學習了《學棋》這篇課文,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課文,課剛進行一會。這時候只見班級的“積極分子”孟凡豪同學舉手了,本以爲他要回答問題,就讓他站起來,沒想到他冷不丁說:“老師,今天我過生日!”看着孩子興奮的臉上期待着老師的祝賀神情,真不忍心打斷他。二年級的孩子就是這樣天真、可愛。

“今天是你生日啊,老師祝賀你。那我們一起給孟凡豪長生日歌吧!”在我的鼓動下,大家一起高聲唱起“祝你生日快樂……”我想,其實他只是想告訴我,今天是他的'生日,僅此而已。

看着小傢伙高興的笑臉,我們也很高興。我想無論如何也要擠出兩分鐘時間爲他慶賀一下。

“同學們,我們只是給孟凡豪唱了生日歌,可是這點祝賀還不足以表達我們的心願,我建議……”我的話還沒有說完,平時伶牙俐齒的小姑娘姜玉珍站起來說:“老師,我們送他禮物吧!”“好啊,可是要送不花錢的禮物就最好了。”我引導着他們朝我設想的方案來說。

“老師,我可以給孟凡豪做賀卡。”

“你的建議真好!我贊成。”我肯定了學生的想法。

“老師,我給他畫幅畫。”小畫家夏康傑說。

“老師,我送他一本書看看”。

大家七嘴八舌,一會五分鐘過去了,我又把孩子們引入中課堂中。孩子們想法是單純的,有意義的,如何抓住教育的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也許我的做法沒有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但是這個小小的舉動保護了一個幼小的心靈,值得慶幸。

語文老師教育隨筆9

明天要教《青蛙看海》了,我坐在書桌看着課文和教學參考書。

課文是一篇童話,寫的是青蛙爲了看到大海,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登上了高山,看到了大海的故事。文本再簡單不過了,應該是揭示了“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的人生哲理。

剛想到這兒,兒子回家了,便拿起我放在沙發上的語文書,隨手翻了起來。我不禁一瞧,呵,讀的就是《青蛙看海》。小傢伙,看看你能從這篇文章中讀出什麼感受來。

半晌,我忙完了家務活,來到兒子跟前,指着課文的插圖中地蒼鷹、青蛙和松鼠,問:“坦坦,你認爲這三個人中你最佩服誰?”小孩子最喜歡對故事裏的人物作評判,這也是他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我料想他會說故事的主角──青蛙,可小傢伙卻語出驚人:“松鼠!”我詫異了,無論是教參還是我自己的對文章的理解,應該都是要讓我們孩子學習青蛙的腳踏實地的精神,懂得只有一步一個腳印,堅持不懈地刻苦努力,才能到達理想的頂點。想到這裏,我又問小傢伙:“爲什麼你佩服松鼠呢?”“因爲我想做一個松鼠一樣的老師。”孩子眨巴着眼睛說。

我鑽進書房,又捧着書靜靜地讀了起來。讀着讀着,我也覺得童話留給我們的並不僅僅有人生哲理的啓迪,似乎還透露着一種高境界的`爲師之道。童話中的青蛙就像我們的學生一樣,想翻越學習道路上的障隘──高山,去領略知識大海的美景,而蒼鷹和松鼠就是他的老師。

韓愈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流行了一千多年,也影響了我們教師一千多年。現在重新審視這句話,它的侷限性愈來愈明顯。讓我們先來看看童話中的蒼鷹老師。他對青蛙學生的如何能看到大海的問題,他謹記“師道尊嚴”,用平實的語言“傳道”: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可以看到大海。於是青蛙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天哪,這麼高的山!”“我沒有一雙像你一樣有力的翅膀,也沒有四條善跑的長腿,怎麼上得去呢?”而此時,蒼鷹老師又用平實而又冷漠的語言“解惑”青蛙:不過你不登上山頂,怎麼能看到大海呢?其後,他便展翅飛走了,不再關注他的學生。而此時青蛙已失去了登山的信心。很顯然,像蒼鷹這種僅僅“傳道授業解惑”而不關愛學生,不關注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和信心的老師,早已追趕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早在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對未來教師角色作了這樣的描述:“教師的職責現在越來越少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互相影響,討論、激勵、瞭解、鼓舞。”讓我們再來看看童話中的松鼠老師。青蛙學生失去了信心,但在他極富激勵性的語言中,重拾自信,更絕妙地是他深知如此高大的山對於小小的青蛙意味着什麼,因此設計了“跳一跳,夠得着”的青蛙的“最近發展區”──一級石階。“你想看海嗎?”“這石階你能跳上去嗎?”當青蛙毫不費力的跳上一級石階後,他又用極具誘惑力的聲音──“再跳一下!”“好!你一定能看到大海的。”然而更可貴的是我們的松鼠老師並未就此“功成隱退”或退在一邊閒眼觀看,讓青蛙獨自登山。“就這樣,青蛙跟着松鼠一級一級地往上爬,累了在草叢中歇一會兒,渴了喝點山泉水。不知不覺,它們已經跳完了石階,到達了山頂。啊!大海就展現在它們眼前。”他和他的學生同行,同甘同苦,共同領略美景,共同成長!

反觀我們的現實,我們的學生已失去越來越多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他們往往是孤獨地艱難地走在求學的道路上,肩負着老師拋給他們的知識背囊,稍有鬆懈,便會引來監工式的老師的苦口婆心的說教。然而我們的松鼠老師巧妙地激發學生的自信和興趣,然後和學生一起學習,共同在勇攀新課程高峯。

孩子,我也想成爲一名松鼠式的老師。

語文老師教育隨筆10

下午的作文課,我要帶領學生完成習作2,習作內容是寫出老師不在場的時候,班級裏發生的故事。習作要求是要寫清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以及心理活動等,要把故事內容寫具體,情節儘量寫得生動。

要完成本篇作文,我得營造老師不在場的時候的情境,給學生一個自由的空間,他們纔能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

爲此,在班裏,我來了個暗度陳倉。

上課鈴還沒有打響,我進入了教室。教室外跳繩踢毽子的同學,趕緊跑進了教室。我等同學們都坐定以後,告訴他們,校長要班主任去開個小會,我得離開一會兒。我藉故走出了教室。

四分鐘以後,我往教室走去。剛到走廊上,我們班的一個男同學,提着已經倒空的垃圾桶,搖搖擺擺地朝教室走。一看見我,他的腳步陡然加快,飛也似的進了教室。有了這個“通風報信”的同學,估計班級裏立刻得鴉雀無聲。

果不其然,我剛走到教室窗口,就感受到了這裏的黎明靜悄悄,學生個個正襟危坐,表現得乖巧無比。

“剛纔怎麼樣啊?”這是我的開篇第一句。

“什麼怎麼樣?”學生如墜五里霧中,個個臉上寫滿了納悶,那呆愣愣的表情,分明不知道我剛纔的圈套。

“今天下午的作文是寫老師不在場的時候,同學們的表現,剛纔我故意離開,你們在我走後,都幹了啥?”

幾個機靈鬼立刻恍然大悟,知道老師故弄玄虛,就是爲了馬上要寫的作文,嘻嘻嘻地笑了。

學生還是不敢回答我的問題,各個坐得規規矩矩,就是不舉手說自己剛纔的表現。也難怪,我平時對他們要求太嚴,只要是老師不在教室,就得全神貫注寫作業,不準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凡是違反紀律的事兒,一概不準發生。

要想完成習作,我必須打開他們的話匣子,開始點將。

接連點名幾個同學,都不敢實話實說,怯生生地望着我,衆口一詞:“我在看課外書。”有兩個同學還煞有介事地舉了舉課外書向我示意,旨在證明自己沒有說謊,老師不在時,自己的`表現是多麼符合要求。

我在黑板上寫下了四個有力的大字:實話實說。接着又進行了補充說明,老師不是向你們興師問罪,調查誰的表現不好,是要你們說說剛纔老師不在時,你或者是其他的同學的真實表現。

再提問,情況有了好轉。小手舉了起來,有的說,剛纔文帥和語訓趁你不在時,到後面清掃垃圾了;有的說,樂樂同學在紙上畫七仙女了;有的說,龍同學講了個笑話,大家前仰後合了……

真正的作文課,在學生繪聲繪色的講述中,開始了。

語文老師教育隨筆11

隨着社會的前進,科技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認識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電腦的普及﹑網絡的發展對語文教學產生的影響。我們可以在用好教科書的基礎上,在現有的教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地引導學生上網收集相關資料,閱讀相關的文章,課後推薦相關讀物,以增加對作品背景和主人公的瞭解,拓展學習內容,提高閱讀能力,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媒體,讓學生對語文學科所展示的魅力有更直觀、更形象地瞭解,這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的精神。

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講到字、詞的認識時,常用的教學方法是板書在黑板上的間架結構筆畫筆順,組詞以及對字、詞認識和方法,最多是讓學生查查字典,更進一步地讓學生對它的瞭解。其實,當你走進現代教學媒體的時候,你就會感覺到語文資源的魄力無限。比如人教版第十一冊課文《童年的發現》中有個詞“草履蟲”,學生在課前也進行了預習,知道“草履蟲”是原生動物,形狀象草鞋底,生活在停滯的淡水裏,吃細菌、水藻等,身體周圍有纖毛,是它的運動器官。在課堂中,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眼中的草履蟲。有的同學說得並非是草履蟲,有的同學說得卻似象非象,可有的同學卻又表述不清。望着這些基本與生活實際相脫離的孩子,望着這些似懂非懂的`學生,我充分利用現代化媒體教學,從自然這門學科中搜尋“草履蟲”,學生望着課件中在蠕動的草履蟲,不僅知道了“草履蟲”長得樣子,還知道了“草履蟲”何以而得名。比如低年級的課文中,讓學生對字、詞的瞭解更加有意思,學生像欣賞動畫片一樣極爲興趣。如:人教版實驗教材第一冊中《雪地裏的小畫家》,“下雪啦,下雪啦!雪地裏來了一羣小畫家。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青蛙爲什麼沒參加?他在洞裏睡着啦。”學生印象中的“小畫家”是什麼樣?很抽象,可是多媒體一展示,學生樂了,竹葉、梅花、楓葉、月牙,一幅幅畫面栩栩如生、形象直觀。

總之,語文教師可以從各個方面充分地利用好現代教學媒體,創造性地開展各項語文活動,促進語文課堂教學面貌的改變,努力使語文教學新鮮、活潑、豐富起來。

語文老師教育隨筆12

新一輪課程改革,讓語文教學充滿了新的活力。同時,也應當看到,由於大家對新課程尚處於探索階段,到底怎樣去進行語文教學,衆說紛紜,使人有種無所適從的感覺。許多觀點雖然很獨特,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很不好把握。尤其是透過聽一些課,隱隱覺得我們此刻的語文教學開始走向新的極端:一味的課堂對話,一味的強調讀和感悟。像這樣教學,能否到達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

我認爲,像這樣去教語文,如果用辨證法來看,是不可能有好的效果的。我個人以爲,我們千萬不能忽視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千萬不能忽視教育教學規律,千萬不能忽視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如果離開了實事求是,離開了全面地看問題,離開了變化發展的看問題,把什麼都來個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教育要全面地遵循它們所揭示的教育教學規律。

因此,新課程中的語文教學,盡力使學生具備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是十分重要的。習慣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語文教學,務必重視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無論是人格上的,學習及方法上的,都要十分重視,努力從多方面去用心引導,從點點滴滴嚴格要求,嚴格訓練,去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尤其要指出的是,培養習慣,正面引導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習慣養成教育,有時還務必帶有強制性。必要時,還需要有教師意志的左右。因爲,學生對教師的某些習慣的培養還不能理解到必須的高度,但對他們的成長是十分有益的。

對於中學生來說,以下八個方面的習慣首當其衝:一、主動學習,刻苦學習的習慣;二、細心認真、一絲不苟的習慣。三、勤於動手、動筆、動腦的'習慣;四、大膽、大方、大聲說話,說普通話習慣;五、愛惜書本文具的習慣;六、好問的習慣;七、在合作學習中用心參與的習慣;八、規範、整潔寫字的習慣。

培養習慣,要悉心引導,嚴格要求,點點滴滴到位,舉例來說,培養學生的寫字習慣,要讓學生寫一筆好字,就務必要求有必須速度,務必規範、整潔地寫字。還是以寫字習慣培養爲例來說,良好的寫字習慣就具有極強的遷移性。學生把規範整潔地、有必須速度地寫字的良好習慣養成了,其他習慣:如愛惜書本文具,學習細心認真,一絲不苟,學習講效率,講質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來了。

語文老師教育隨筆13

時間總是飛快地在我身邊流逝,一如沙漏,雖然一端我無法抓握,但另一端則在不斷的積累,流逝的快慢與積累的多與少而已。雖然在我面前的是一羣剛上幼兒園的孩子,他們對幼兒園有着好奇和陌生,正如我一樣。我們彼此迎接着對方的到來。新學期的前幾天,孩子們對幼兒園有着諸多的不適應,他們用哭來宣泄他們的情感。我懷着滿腔的熱情和孩子們玩,吸引他們的注意;用雙臂來擁抱他們,擦去他們腮邊的淚水;不斷的點頭回答他們:寶寶吃完午飯睡一覺,醒了以後玩一會爸爸媽媽就來接了。“用話語給他們安慰。

當傍晚孩子一個一個接走,關上教室門才發覺,手臂有酸脹的感覺,喉嚨不太舒服,一股疲憊感涌了上了。不禁反問自己,爲什麼和孩子一整天我不覺得累,孩子走了反而覺得累呢?一段時間以後,我找到了答案:孩子們是一羣幼苗,在我的注視和影響下成長;我的教育生涯也像一棵幼苗,伴隨着孩子一起成長。聽音樂。孩子們很喜歡聽着鋼琴聲一起唱歌,聽着音樂一起做動作。看着他們點頭拍手若有其事的唱歌;伸胳膊伸腿跳着自己的舞蹈,才知道他們是這麼喜歡音樂,音樂讓他們自由的表達着自己的情感,才知道音樂是他們的搖籃。出於孩子們的熱愛和自己的喜好,我和孩子們一起做着和音樂有關的事:遊戲中一起拍手打節奏,培養他們的節奏感;活動時隨着音樂一起快樂的舞蹈或進行表演;打擊樂中和孩子們一起聆聽各種樂器的聲音……雖然知道這些事情我做的是對的也是孩子們喜歡的,但我還不能將這些事情繫統的組織起來,希望孩子們能夠支持我的探索。美術活動中的快樂。美術活動是孩子們比較喜歡的,每次一到美術課,孩子們總是集中精神看着老師手中的畫筆繪畫出色彩斑斕的圖畫。他們總覺得畫筆的'神奇,它可以在自己的手裏變出自己喜歡的東西。兩個月的繪畫學習,你們從開始不會使用油畫棒到現在熟練地運用油畫棒,亦或者從你們手中畫出很多美麗的作品時,老師真的爲你們感到驕傲。所以每次的美術課總是你們最快樂的。數學活動中的閒暇。數學活動要求有很強的科學性,每一環節每一步驟都是嚴謹的。

儘量讓每個孩子有一份學具,給他們平等的機會鍛鍊。當孩子們一起體驗或評價時,出現了這樣的情況:這邊的小朋友在操作那邊的小朋友在說話,那邊的小朋友在操作時這邊的小朋友又在說話,顯得整個活動有些雜亂。分析原因:孩子沒有錯!不是他們不想聽老師說話,而是老師不和他們說話,讓他們有了一段無事可幹的時間。問題出在活動結構上,有必要調整整個活動的設計,儘量的面向全體孩子,讓每個孩子看待老師的眼睛聽到老師說話。孩子在活動中學習,學習體、智、德、美、勞,學習成長;我也在活動中成長,學習如何設計活動、組織活動,如何對活動進行反思。安靜入睡。孩子們在家習慣了有大人陪,有玩具有依戀物,在幼兒園午睡有着諸多的不習慣,沒大人陪,沒依戀物,因此在睡覺時有的孩子會哭鬧着要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慢慢地,小朋友之間都比較熟悉了,開始擺脫手中的依戀物,也能甜甜地入睡了。偶爾會以遊戲性的方式哄那些入睡比較緩慢的孩子們。我是孩子的引路人,應由你記得方式引導他們,用孩子聽得懂的語言、遊戲化的方式和孩子交流,讓孩子在遊戲成長。而不是用消極的方式呵斥孩子,如,午睡時擺放鞋子跟孩子說:鞋子也要睡覺了,趕快把他們藏到牀底下,讓他和你一起睡覺;排隊時和孩子一起開火車……犯錯。在自由遊戲時,宇明跑過來跟我說他沒有玩具。宇明是個很天真也很調皮的孩子。我讓他自己去找玩具,可以和小朋友一起玩也可以和小朋友商量。當我再注意到宇明時,他在和小朋友搶玩具我沒有立刻阻止他們,適當的爭吵有利於孩子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只見宇明生氣地把玩具扔遠了。過了不久又見宇明在搶小朋友玩具了,心裏頓時有些生氣:老師的話到底有沒有聽,怎麼三番五次和小朋友搶玩具。走過去教導了一番,把玩具給了另一個小朋友,宇明一聲不響的站在那裏,臉紅紅的。

轉身的剎那我忽然意識到宇明搶玩具是因爲他找不到玩具,是材料投放不夠不是故意要搶。認真的解讀了這份錯誤,我不再埋怨宇明的調皮。宇明從中學到如何正確地得到玩具,我從中學到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他們犯的錯,以一種寬容信任的態度來對待孩子。拿樹葉。在一次分辨綠黃顏色的遊戲中,邢老師讓拿綠樹葉的小朋友來排隊,拿綠樹葉的小朋友都過來了,程晨拿的是黃樹葉,他偷偷地來到我身後,從籃子裏換了個綠樹葉來到隊伍中;當邢老師讓拿黃樹葉的小朋友來排隊時,他又偷偷的把手中的綠樹葉換成了黃樹葉,兩次都成功時他的臉上露出了笑容。我只當沒看見,試問有幾個孩子能有他這樣聰明的狡頡呢!這正是孩子的機智呀!這樣的孩子很聰明也很讓人頭疼,因爲他們往往很調皮。不過只要他們的舉動不影響活動的進行,就讓他們的小機智儘量發揮吧。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如果畫上了相同的畫,那麼再漂亮的畫也失去了它原有的意義,儘量的讓他們呈現出不同的圖案不同的色彩。因此,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孩子會變得活潑有朝氣,爲今後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礎。現在的我還不能及時地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但在我們一起成長的過程中,我會將你們的閃光點逐一地挖掘。二個多月的時間,我和孩子們都在適應和探索,孩子們能夠愉快的來上幼兒園,在幼兒園快樂的遊戲;我似乎懂得了流逝與積累之間的交點,那是一隻永遠不會停留的沙漏!

語文老師教育隨筆14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新課標的實施,使語文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迴歸了原本屬於學生的課堂“主權”。鼓勵學生自由思考,自主發現,着力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習慣,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習慣。而問題本身就是閱讀教學的靈魂,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精神的基石;是學生探求問題並解決問題的保證。怎樣激活學生的靈性意識,問出智慧的火花,問出閱讀的動力?解決了這個問題,也就找到了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

一、瞄準文眼,題中求疑。

葉聖陶先生在《談教學的着眼點》一文中提倡教師要着眼於使學生“開竅”。爲使學生“開竅”,教師應注意提問的切入點,使抽象的、難以理解的問題通過變換角度,增設條件和提示而形象生動化。

教師如何巧妙切入,選準正確的突破口,瞄準教學要求與學生興趣的交匯點,又匠心獨運,巧妙構設,使學生感到問題確實提到了點子上。即所提問題具有現實適應的思維價值,一般而言,課文的題目是文章的泉眼,扣住題目質疑,往往簡潔明瞭,又直撲重點。如在教《月亮灣》這課時,我從課題切入: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學生馬上提問:爲什麼叫月亮灣?一石擊起千重浪,於是全班同學通過對名字來歷的探究,來自主學習課文。學生爭先恐後地說,一次又一次地說:月亮灣是個村子,村子的前面有一條河,彎彎的小河就像一個彎彎的月亮,,所以這個村子叫月亮灣。學生樂於參與就有收穫,學生樂於參與就是成功。教師瞄準文眼激起學生已有的興趣,尊重學生學習願望,引導對所提問題的熱情,纔會有解決問題的原動力。這正是學生一個認知不斷完善、發展,從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較多、甚多的學習過程,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範圍由小到大,理解由淺入深,求知慾望盪漾開來,課上學生的靈性思維踊躍綻放。

二、聯繫實際,趣味求疑。

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的生活中有什麼”。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基礎來進行設計。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到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

因此,在教學新課時,教師要創設一些新穎別緻、妙趣橫生,能喚起學生求知慾的問題情境,迫使學生想問個“爲什麼?是什麼?怎麼辦?”在《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一文中,怎樣理解文中的“我”爲什麼想變成大大的荷葉。我認爲這是本文的難點,分析我班學生情況,大多來自農村,對自然風景都有自己的觀察。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我設計了讓孩子們想象省略號的內容,聯繫實際生活中所見所聞,對於學有困難的學生用我提供的句式“(誰)說:“荷葉是我的(什麼)。”在荷葉上(幹什麼)”練習想象說話,學有餘力的.學生可以不用我提供的句式練習想象說話,孩子們的想象很豐富,生成了一些東西,可以編寫一首首小詩文:小青蛙說:“荷葉是我的歌臺。”小青蛙蹲在荷葉上,呱呱地放聲唱歌。小蜜蜂說:“荷葉是我的小牀。”小蜜蜂採花粉累了,躺在荷葉上美美地睡一覺。小烏龜說:“荷葉是我的避風港。”每當颳風下雨的時候,小烏龜就躲在荷葉下自由自在地遊玩。……生動有趣、充滿童心的語言在課堂上盪漾。對於二年級的學生,從表面是很難理解的東西,在學生思維和已有的生活體驗相鏈接的瞬間,把問題拋給他們,通過聯繫生活體驗補充說話,學生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去一步一步感悟,潛移默化地感受到詩歌的主旨,知道了荷葉在動物王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變成荷葉可以給別人帶來方便,給大家帶來快樂。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教育,使學生受到了美的薰陶,問題在學生靈動的思維中迎刃而解。

TAG標籤:老師 教育 語文 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