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育兒知識/列表

親子關係的本質

親子關係的本質,我們知道父母想要和孩子關係親密,就需要進行親子活動,這樣能促進感情穩定發展。親子關係是需要維護的,下面給介紹親子關係的本質!

親子關係的本質1

親子關係的核心和本質是愛。

您愛孩子嗎?您做過什麼證明您愛孩子?

諮詢室裏,一位父親因孩子出現問題前來求助。問:您愛孩子嗎?答:當然愛!問:您這周陪過孩子幾次?答:我太忙了,太忙了。

愛是什麼?

愛是行動!對青春期前的孩子而言,愛是陪陪、誇誇、親親、抱抱。

您這周陪伴孩子多長時間?怎麼陪的?誇過他嗎?親過他嗎?抱過他嗎?

有父母會感嘆,孩子已經不需要陪陪、誇誇了,親親、抱抱也已經不合適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子欲養而親不待”令我們感嘆不已, “親欲養而子不待”也同樣會令我們追悔莫及。

愛是生長出來的,如同春播秋種,愛的生長同樣需要播種的時機。

您與父母的關係有缺憾嗎?您能自如地表達對父母的愛,自然地抱抱父母嗎?

青春期前是愛的播種與生長的重要時機。青春期前的陪陪、誇誇、親親、抱抱會在孩子心中播下愛的種子,讓孩子學會愛和被愛。

親子關係的本質
  

您是怎麼陪孩子的?

有家長說,我天天陪着孩子寫作業,孩子還是學習不好,還嫌我管得太多。我的一位朋友,自己工作很忙,經常出差,從來不陪孩子寫作業,但親子關係良好,孩子成績也很好。

陪的目的是什麼?天天跟孩子在一起,就是好的陪伴嗎?

“陪”的目的在於“伴”,是陪在旁邊跟孩子做伴,能傾聽其心聲,滿足其需要。

單純的“陪”只是身體處於同一空間內,有可能是“身在曹營心在漢”,而“伴”則是心在同一時間下,正所謂“想你時你在天邊,想你時你在眼前。”

如果“陪”是身體層面的,而“伴”更多是情感層面的。

高質量的“陪伴”既有身體層面的“陪”,更離不開情感層面的“伴”,在陪伴中,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支持與關愛。

您是怎麼誇自己和別人孩子的?

“你真聰明!”“你真漂亮!”是很多家長誇孩子時脫口而出的一句話。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卡羅爾·德威克指出,“你真聰明”讚美的只是孩子的天賦,而非個人努力,這種簡單的誇獎可能會帶來不良結果。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兩組實驗者,在完成第一輪任務後,一組被評價爲“真聰明”,一組被評價爲”真努力“。

在接下來第二輪難度更大的任務中,被評價爲“聰明“的組中有很多人放棄了難度大的任務,而被評價爲”努力“組的人,大多數夢克服困難完成任務。

對孩子的誇獎,既是對孩子的肯定和支持,更是給孩子指明方向和目標,因此要適時、適度、適宜。

“親親”和“抱抱”屬肢體語言,這些看似簡單的肢體語言卻有着深刻的心理學意義。

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都有被觸摸的'需要,這是一種本能,比如嬰兒接觸溫暖、鬆軟的物體時,就會感到愉快,他們喜歡被擁抱和撫摸。

戀愛中的男女,觸摸會使感情迅速深化。觸摸不僅使個體感到愉快,而且還使他們對觸摸對象產生情感依戀。

觸摸心理效應是美國心理學家弗爾德對早產兒進行每天45分鐘的撫摸實驗所得出的結果。

一般認爲,早產兒應該生活在隔離環境中,在觸摸實驗中,對20個早產兒每天做3次、每次15分鐘舒緩而有力的撫摸,10天后,接受撫摸的嬰兒比沒有得到撫摸的嬰兒平均重47%;

而且睡眠和靈敏性都有很大的改善。到第8個月末,他們的體質和智力有明顯提高。接受撫摸的嬰兒離開保育箱的時間比其他嬰兒平均提前6天。

心理學中著名的恆河猴實驗從反面說明了觸摸的重要性。

親子關係的本質 第2張
  

心理學家哈洛爲新生的恆河猴製作了兩個媽媽,一個是用鐵絲編成的“鐵絲媽媽”,一個是用海綿和絨布製作的“絨布媽媽”,“鐵絲媽媽”能提供奶水,“絨布媽媽”沒有奶水。

剛出生的小猴因找不到媽媽,極度焦躁恐懼。幾天後,小猴知道媽媽不會出現,便把感情轉移到“絨布媽媽”身上;

它們趴在它胸前,撫摸它的臉,輕咬它的身體,直到肚子餓了,才衝向“鐵絲媽媽”,吃飽後又回到“絨布媽媽”懷中。

由於在生命早期缺乏母愛,給這些恆河猴造成了巨大的傷害,它們性格極其孤僻,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甚至性成熟後不能進行交配。哈洛由此確認:愛源於接觸,而非食物,接觸所帶來的安慰感是愛最重要的元素。

親子關係的本質是愛。愛是行動,是用心陪伴、適宜誇讚、是親親、抱抱。

親子關係的本質2

01

親子關係的本質是什麼

演員胡可開了個公衆號,用來記錄育兒生活,公衆號的名字叫做“胡可的禮物”,這個名稱起得非常好。

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不是我們的作品,而是我們的禮物,是讓我們變得更好的禮物。

熱播劇《小歡喜》中,陶虹飾演的母親宋倩,無視孩子的天文夢,一味的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尊重,導致了英子的抑鬱。

父母與孩子,本是兩個獨立的個體,如果不明白這一點,會徒增許多煩惱。

所以,不要試圖控制孩子的人生,我們的任務是照顧好孩子,而不是改變他們。

養兒育女會讓我們身上的優缺點暴露無遺。我們可以像天使一樣,毫無保留的爲孩子付出,比如半夜爬起來餵奶,照顧發燒的孩子一夜不合眼;也有可能像惡魔一樣,在自己情緒崩潰的時候,衝孩子大吼大叫。

孩子,讓我們看到了更加真實的自己。

之所以成爲父母,不是要我們去書寫孩子的人生,而是爲了淨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徹頭徹尾的改變自己,只有明白這一點,我們纔有機會進步,長大成熟。

爲人父母,書寫的不是孩子的人生,而是自己的人生,因爲孩子,我們纔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改變自己,療愈自己,讓自己成爲一個更好的人。

爲人父母,要把成長的權利還給孩子。在必要的時候給孩子提供一定的幫助,原則是不能干擾孩子的成長。

心理學家武志紅的公衆號發過一篇文章,標題是“爲什麼完美的童年,反而會剝奪孩子成年後的幸福感?”文中提到一個觀點,“在不遺餘力爲孩子提供完美童年的時候,我們讓孩子的成長變得更加艱難。”

大多數父母都一門心思的指導子女,教授他們技能糾正他們的過錯,卻忘記了親子關係最重要的元素,那就是與孩子們共享快樂時光,和他們一起玩笑,一起成長。

親子關係,一定不是隻有單方面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互相陪伴的溫情。

正確認識親子關係的本質,那父母就不會再糾結於“如何做纔會讓孩子成功”之類的問題。

02

因愛而教育,而非害怕

作家六六有次在接受採訪時說:“媽媽過分的焦慮或者擔憂是對孩子的詛咒,你所有擔憂的事情最終在孩子身上都會出現。”

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大家之所以採取某一種教育方式,根源可能就在於害怕。比如,害怕孩子不健康,還怕孩子遇到危險,害怕孩子將來不成功。

這種害怕的心理,很多時候是無用的,害怕只會讓養孩子的過程愈發焦慮,在孩子偏離我們設想的軌道時不知所措。

因害怕而教育子女往往起不到積極的作用,家長沒有示範,孩子也學不到有價值的東西。

比如說我們的那些碎碎念,“快點吃飯,快點洗澡”之類往往是沒用的,但如果換成“如果不吃完飯,就放冰箱了”,或者說,“看完這本繪本我們就去洗澡吧”孩子往往就會很配合。

親子關係的本質 第3張
  

因害怕而教育,很難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父母就變成消極的個體。

我們的目標是做主動型的父母,最重要是做個有愛的家長。

管教孩子的初衷是爲了教育改善和保護孩子,目的是引導他們,如果是出於愛,管教時候表現出來的就應該是愛,而不是憤怒。

電影《海蒂和爺爺》中克拉克的管家的管教方法,是沒有愛的,冰冷、乏味,還帶有指責和羞辱;而克拉克的奶奶的教育方法,則是將愛融入對孩子的管教,一步步引導海蒂學會識字,並萌發了寫作的夢想。

好的父母應該把此愛融入對孩子的管教中,並且不偏不倚,始終如一的奉行。

03

做父母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第一件事情是瞭解自己。

過好自己的人生,孩子就不會太差。真正對孩子影響大的,不是你陪孩子讀了多少繪本,而是你自己一年讀多少本書。不是你嘴裏的碎碎念,而是你自己是否能夠管理好自己的生活。

瞭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瞭解孩子們對自己的看法。瞭解自己的童年,自己的需要。

需要說明的是,如果孩子受到生理或者心理的創傷,孩子的某些成長就會停滯,當這些孩子成爲父母時,便會用設法補償的方式去療愈自己的過去。

但是教育子女,是要滿足孩子的需要,而不是滿足父母自己的需要。

所以更重要的'是瞭解自己的過去。用成長的心態來對待自己,對自己寬容,對自己的父母寬容,對自己的孩子寬容,滿懷愛,滿懷希望的前行。

正如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說過:“我第一次做你的母親,你第一次做我的女兒,讓我們互相關照,共同成長。”

第二件事就是了解自己的孩子。一方面瞭解孩子性情,另一方面要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

瞭解孩子的性情,就是了解孩子的脾氣性格、興趣愛好,父母要像當個學生一樣,孜孜不倦,努力探索。

瞭解孩子的成長規律,那就是要了解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有什麼樣的特點。

比如說男孩和女孩的成長進度是不一樣的,孩子在各個時期是有不同心理特徵的。瞭解了這些,就不至於在嬰兒吃手的時候粗暴的打斷,也不至於孩子在需要

愛的抱抱的時候卻空講一堆大道理。

按照規律去引導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是十分有益的。

親子關係不是單方面的管教,而是共同成長;管教要出於愛而不是怕;父母要了解自己,瞭解孩子。明確了關於養育孩子的這三個認知,可以解決育兒路上的大部分煩惱。

《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這本書中,還有很多方法都闡述得很具體,比如如何接納孩子的情緒,如何傳遞有價值的價值觀念以及如何積極參與孩子的成長等,值得大家好好研讀。

TAG標籤: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