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健康疾病/健康常識/列表

什麼是心理健康

什麼是心理健康1

一、充分的安全感

什麼是心理健康

安全感需要多層次的環境條件,如社會環境、自然環境、工作環境、家庭環境等等,其中家庭環境對安全感的影響最爲重要。家是躲避風浪的港灣,有了家纔會有安全感。

二、充分了解自己

如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勉強去做超過自己能力的事情,常常會得不到想象中的預期結果,而使自己的精神遭受失敗的打擊;過低的估計自己的能力,自我評價過低,缺乏自信心,常常會產生抑鬱情緒。

三、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生活目標的制定既要符合實際,還要留有餘地,不要超出自己及家庭經濟能力的'範圍。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曰:“樂莫大於無憂,富莫大於知足。”

四、與外界保持接觸

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包括三個方面,即與自然、社會和人的接觸。如今的老年活動中心、老年文化活動站以及老年大學爲老年人與外界環境接觸提供了條件。

五、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

例如一個人的能力很強,但對其所從事的工作無興趣,也不適合他的性格,所以他未必能夠體驗成功感和滿足感。相反,如果他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但能力很差,力不從心,也會感到很煩惱。

六、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不學習電腦就體會不到上網的樂趣;不學健康新觀念就會使生活仍停留在吃飽穿暖的水平上。學習可以鍛鍊老年人的記憶和思維能力,對於預防腦功能減退和老年癡呆有益。

什麼是心理健康2

判定孩子心理是否健康,家長們是否瞭解科學的方法呢?大家知道兒童心理健康新標準是什麼呢?下面來看看!

兒童心理健康新標準

良好的個性

具有一定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控能力,無怪癖、無惡俗舉止,在日常生活中基本能保持平和、樂觀、謙讓、樂於助人等正常人格。

正常的智力

孩子的智力水平是有差異的,只要基本符合該年齡階段的智力發展水平,便屬正常,這可從語言、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等諸多方面來測定。

正常的心理素質

無過分畏懼、驚恐、焦慮表現,喜怒哀樂表諸於色,活潑大方尊重他人,具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反之,常常表現出過度恐懼、多動症、強迫症、孤獨症、憂鬱症以及偏執傾向等,說明孩子的心理素質並非良好。

較強的好奇心和記憶力

尤其是對於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更會顯得好奇興奮、念念不忘。如果一個孩子對任何新鮮事物都顯得漠然冷淡,那麼孩子的心理便有問題。

善於與人交往

在交往的過程中能與人平等、友好、和諧地相處,無猜忌、無嚴重的嫉妒心理,無明顯的凌弱欺小行爲等。

良好的生活習慣

包括飲食、睡眠、運動、言行等方面。有的幼兒喜歡在入睡時由母親撫摸,有的偏愛吃某類零食等,這也屬於成長過程的正常現象,並非心理疾病。

培養兒童心理健康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1)不過分地關心孩子:過分關心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爲中心,認爲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爲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係,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3)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該鼓勵孩子與同年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4)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5)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打罵會使孩子養成、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甚至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爲。

6)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7)不當衆批評孩子: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衆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8)不要過分誇獎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讚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沾染沽名釣譽的不良心理。

9)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10)要幫助孩子去分析他所處的環境: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應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然,要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不但要給予他們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給他們做出良好的榜樣。

什麼是心理健康3

良好的心態對於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影響很大,孕婦的心理健康同樣對胎兒的影響也很大.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有以下定義: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適應環境良好。這個定義說明人必須具有這三種狀態良好纔是全面的健康,即身心健康。

每個父母都希望生一個健康的孩子,然後再把孩子培養成人才。現在我國已進入高科技信息時代,年輕家長們要想優生優育,除了要學習育兒知識外,還要了解一些孕期和哺乳期的心理學基礎知識,掌握現代健康理念,從而爲孩子的智力開發奠定堅實的基礎。

科學證明,孕婦與胎兒之間有着微妙的心理感應,孕婦的'行爲會對胎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受孕開始,胎兒不但有了生命,他們的聽覺、視覺、記憶和思維等功能也已經開始發育。例如:孕婦聽到舒緩、輕柔、明朗、歡快的音樂,會使胎兒聽覺神經器官的刺激引起大腦細胞的興奮,改變下丘腦遞質的釋放,促使母體分泌出一些有益於健康的激素,這時準媽媽和胎兒會產生豐富的情感,有種愉悅在心中盪漾,使身體保持最佳心理狀態,這種潛意識中與胎兒的交流----傾注博大的母愛澆灌萌芽中的小生命,真是妙不可言。

胎兒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長髮育最爲迅速,最關鍵的時期,因此必須緊緊抓住這一重要時機,實行科學有效的、切實可行的胎教方法,最大限度地開發智力和非智力潛能,從而獲得優質先天遺傳素質,爲今後成人、成材夯實基礎。

什麼是心理健康4

1、心理健康需要內外兼顧。

所謂兼顧內外是指,對外,要人際關係良好,行爲符合規範。對內,基本需要獲得滿足,心理機能正常。與此相反的是兩種人,一是隻顧自己需要的滿足,不顧社會規範。爲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什麼都可以幹。這種人一般具有反社會的人格,如許多犯罪分子就是如此。另一方面,有的人千方百計讓自己的行爲符合社會要求,但又感到苦惱,因爲自身的心理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比如過去有很多勞模很努力地工作,從來沒休息過星期天。不是他不想休息,而是按照外界的觀念,一休息就不像勞模了。久而久之,他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心理狀態也自然不會好。只有行爲符合外界的規範,又能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纔是心理健康人的特徵。

2、心理平衡不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並不是平衡與適應狀態,而是兩極中的中間位置。通常人們把適應理解成對周圍環境的順從,把平衡理解爲內心無衝突,但這並不是心理健康。他說,如果說“平衡”就是健康,那麼一個滿足現狀,沒有追求,不思進取的人,內部就很平衡,因爲他不會有挫折感,也沒有衝突,他健康不健康?如果說“適應”就是健康,那麼現在社會上有的人見人說人話,逢鬼說鬼話,左右逢源,上下討好,這種人算不算健康?其實,這種人只能叫做沒有靈魂的軀殼,有教養的市儈。和社會邪惡勢力有共鳴的人,應該說是最大的不健康。

3、心理健康也有層次高低

如果把清除過度的緊張不安而達到內部平衡狀態稱作“消極的”或“低層次”的心理健康,應該提倡的是“積極的”或“高層次”的心理健康。這種狀態意味着總有高尚的`目標追求,能發展建設性的人際關係,從事具有社會價值的創造,追求高層次需要的滿足,尋求生活的充實。它的實質就是老有追求,始終是一個平衡——不平衡——平衡的過程。

4、心理健康是一個動態過程

心理健康是一個動態過程。我們說心理健康,不是說沒有失敗,沒有衝突,沒有痛苦,而是能夠有效地進行調整,並在這種狀態下,保持良好的效率。

5、心理健康是一種人生態度

心理健康說到底是一種人生態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積極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圍事物。這種人富有利他精神,能在嘗試付出、伸展自己的過程中增強自我價值感。這種人追求高尚的生活目標,但他能放棄作“完人”、“超人”的念頭。比如目標非常崇高,可是我又達不到,就會有失敗感。所以,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有目標,但目標不要太完美,既要積極進取,又要正視客觀現實,有一定程度彈性的道德準則。而缺乏道德觀念與堅持“超道德”觀念正是人格異常者與神經症患者常見的特徵。

什麼是心理健康5

1、自我評價標準

如果自己認爲有心理問題,這個人的心理當然不會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問題。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覺到自己心理活動和自己以前的差別、自己的心理表現和別人的差別等等。這種自我評價在精神科叫自知力。

2、心理測驗標準

心理測驗通過有代表性的取樣、成立常模樣本、檢測信度、檢測效度和方法的`標準化,才能形成測評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專家的主觀看法,但是,心理測驗也存在誤差,尚並不能代替醫生的診斷。

3、病因病理學分類標準

這種標準最客觀,是將心理問題當作軀體疾病一樣看待的醫學標準。如果一個人身上表現的某種心理現象或行爲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變化的依據,則認爲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現則被視爲疾病的症狀,其產生原因則歸結爲腦功能失調。

4、外部評價標準

人的心理活動總是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大家都認爲某個人有問題,一般就是正確的。即使旁邊人沒有看出來,專業人員也可以通過各種表現判斷當事人是不是有問題。

5、社會適應性標準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維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狀態,人能依照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因此,正常人的行爲符合社會的準則,能根據社會要求和道德規範行事,亦即其行爲符合社會常模,是適應性行爲。如果由於器質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個體能力受損,不能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爲後果對本人或社會是不適應的時候,則認爲此人有心理異常

什麼是心理健康6

心理平衡不等於心理健康,怎樣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呢?心理平衡的標準是什麼,心理健康的基本是心理平衡。

在職場奔波,也許激烈的競爭和冷酷的考覈快把你壓彎了腰,沒辦法,這就是工作!一切都還得繼續。週日晚上焦慮過後,新的一週照樣開始;實在不想再看見老闆那張臉了,每天還得照舊畢恭畢敬……還能改變什麼?只有心態。其實,心態變了,心理健康了,人就會跟着變。

心理健康的標準

1、要有生活的安全感,因爲安全感是人最基本的需要。

2、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不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

3、生活目標切合實際,避免產生不必要的挫折感。

4、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豐富自己的生活。

5、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6、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以便更新知識結構,少走彎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愉快的情緒必須釋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發泄過分,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於身心健康無益。

8、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但不能妨礙他人利益,不能損害團體利益。

別讓心受累

心理不健康者,常常都有心理壓力或者心理疲勞的症狀。心理壓力若長時期得不到緩解和消除,那麼就會產生多方面的不良後果。首先是對身心健康的影響,如心臟病、高血壓、頭暈等,都與心理緊張和心理壓力有關;其次,心理壓力負擔過重所引起的憂鬱、焦慮、對人具有攻擊性等等各種不良心態,都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

心理壓力產生時,如果不加以調適與疏導,就會產生不良反應。因此,當你感到煩躁、鬱悶、緊張時,不妨採取正當的宣泄法、運動法、旅遊法、傾訴法等進行疏導。

1、健康的開懷大笑是消除疲勞的最好方法;

2、沉默有助於降壓,在沒必要說話時最好保持沉默;

3、放慢生活節奏,有助於舒緩緊張壓力;

4、冷靜地處理各種複雜問題,做錯了事,不要耿耿於懷,其實誰都有可能犯錯誤;

5、不要害怕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學會在適當的時候說“不”;

6、對待未來要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

心理平衡不等於心理健康

人們通常認爲心理平衡就代表着心理的健康,其實心理健康並不是一種平衡與適應的狀態,它是心理兩極中的中間位置。如果說“平衡”就是健康,那麼一個滿足現狀,沒有追求,不思進取的人,內部就很平衡,因爲他不會有挫折感,也沒有衝突,但這不能算是心理健康。如果說“適應”就是健康,那麼現在社會上有的人見人說人話,逢鬼說鬼話,也不能算心理健康。其實,這兩種人只能叫沒有靈魂的軀殼,或者叫做有教養的市儈。

心理健康說到底是一種人生態度。心理健康的人,以積極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圍的事物。

摘下有色眼鏡揮別憂傷情緒

壓力和焦慮所帶來的自律神經失調也困擾着許多人,頭痛頭暈、全身痠痛無力、脖子僵硬、不易入睡、容易做夢、口乾舌燥、胸口鬱悶、有時心跳很快好像喘不過氣、有時則是腹脹、胃酸過多、食慾不好、有時燥熱、有時則是手腳冰冷、習慣性拉肚子或頻尿。如果有這些症狀,卻又找不出什麼原因,很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心理學家埃默提出了“三A法”:

明白:首先要承認自己精神上抑鬱;其次要注意自己的情緒變化,言行舉止有無異常,以及感覺思維的差別和身體反應等。

回答:要學會每當產生一個錯誤時,及時地予以識別並記錄下來。詢問自己:“這會是真的嗎?”然後再問自己:“從另一個方面該怎樣看呢?”

行動:如果你感到不被人注意,那你就換一個新方式;如果你在工作中不能得心應手,則應修一門課程來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或者尋找新的工作。還要多計劃一些活動,使自己的生活規律化。

什麼是心理健康7

一、心理健康是什麼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着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爲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從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於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爲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與心理健康相對應的是心理亞健康以及心理病態。心理健康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義,衡量標準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麼什麼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標準的,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標準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標準具體與客觀。瞭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對於增強與維護人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當人們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標準,以此爲依據對照自己,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準有一定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鍊,以期達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嚴重地偏離心理健康標準,就要及時地求醫,以便早期診斷與早期治療。

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並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以培養身心健康社會公民爲目的,通過運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園環境、功能環境的改善爲主,人文環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師和學生兩個主體,提供科學、健康、專業的指導。“新健康教育”在學校建設了專門的健康指導室(心理諮詢室),配備專業的心理諮詢師長期駐校,以開設心理課程和開展課外活動等方法引導學生的健康心理髮展。同時,開設“親感情天室”,爲親情的連接打開通道,爲學生們的健康成長鋪就一條暢途。

二、女性必須警惕心理健康四個誤區

(1)身體健康就是心理健康國際衛生組織早在1981年就指出,健康不僅指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所以,僅僅身體健康不等於健康,也不等於,合理健康,它們是相互獨立又相互依賴的。只有兩者都具備,一個人才能算作真正的健康。

(2)心理不變態就築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有許多種形式,心理變態只是其極端形式而已。根據狀態,人的心理可用三區來表示:白、灰和黑。人處於心理白就是心理健康,處於黑則是心理變態,而處於灰則介於上述兩者之間,它們之間是可以相互轉換的,灰色心理調節得當就會回覆爲白色心理,不當則會發展爲黑色心理。所以僅僅心理不變態的女性不一定心理健康。

(3)有心理問題就是有精神病

許多女性對“心理問題”十分敏感又不屑一顧,認爲有心理問題的人是十分可笑和可恥的,認爲有心理問題就是有精神病,這是一種很傷害人的誤解。女性經常會有心理困惑,調解不當就會形成心理問愜,長久得不到解決就會發展爲心理疾病。幾乎每個女性都會有一般的心理問題,但不會都發展爲精神病。

(4)一次心理諮詢就可以解決問題

對心理諮詢的不瞭解導致了人們過高的期望值,認爲通過一次半次的心理諮詢就可以解決所有心理問題。其實,心理問題和身體疾病一樣,“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可期望很快就能痊癒。而且,不同於身體疾病,心理問題的治療需要患者和心理醫生雙方互動交流,這自然也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當然,也不是所有心理問題都需要多次諮詢和治療,簡單的問題一次足矣。

人類健康既包括身體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只有二者都健康纔是一個完全健康的人。很多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但是大部分是輕度的心理健康問題。輕度心理健康問題可以自行恢復正常,如果進行心理調適,恢復得會更快,不必太擔憂。但既然存在問題,就應該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

三、青少年吸菸的心理誤區

具有模仿心理的,通常是一種崇拜,只要想辦法讓他知道,這種模仿的錯誤,他就自行改正;

獵奇心理,很簡單,滿足好奇心,這時候你越是攔阻反而效果會下降,只有極力滿足他,當他感覺沒那麼有意思,乏味了,厭倦了,你想讓他去他都懶得回頭。

攀比心理,這說明,有些吸菸的人的一些做派給了他很酷的感覺,比如叼着煙翹起二郎腿的電影明星演繹的老大。這種人通常真實的比較怕事,所以,對症之藥,只要他做出那種戲演動作,就對其進行懲罰。他就怕了

逆反心理,這應該是比較難以治癒的一類病症。解決的不該是他吸菸的問題,而是他的性格,把叛逆改正過來,塑造新的性格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解脫心理:這種更是高級病症,不可能通過某些手段進行治療,唯一辦法就是讓他自己改變認知,從ABC 理論來說,就是B的糾正,從各個角度來進行糾偏,讓他意識到錯誤,同時找到新的解決方法,畢竟因爲有了壓力才找到吸菸解決,所以不找到新的代替途徑,無法根治。

四、怎樣纔算心理健康

1、充分的安全感。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終日,人便會很快衰老。抑鬱、焦慮等心理,會引起消化系統功能的失調,甚至會導致病變。

2、充分了解自己,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斷。 如果勉強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會顯得力不從心,於身心大爲不利。由於超負荷的工作,甚至會給健康帶來麻煩。

3、生活目標切合實際。 由於社會生產發展水平與物質生活條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標定得太高,必然會產生挫折感,不利於身心健康。

4、與外界環境保持接觸。 因爲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層次的,與外界接觸,一方面可以豐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爲,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

5、保持個性的.完整和和諧。 個性中的能力興趣性格與氣質等各種心理特徵必須和諧而統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 現代社會知識更新很快,爲了適應新的形勢,就必須不斷學習新的東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應手,少走彎路,以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中,有正向積極的關係,也有負向消極的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

8、能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人有喜怒哀樂不同的情緒體驗。不愉快的情緒必須釋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發泄過份,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於身心健康無益。

9、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 人的才能和興趣愛好應該充分發揮出來,但不能妨礙他人利益,不能損害團體利益,否則,會引起人際糾紛,徒增煩惱,無益於身心健康。

10、在不違背社會道德規範下,個人的基本需要應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 當然,必須合法,否則將受到良心的譴責、輿論的壓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無心理健康可言。

什麼是心理健康8

1充分的關愛

充分的關愛包含着體貼、關心、愛護、依賴等,它能帶給兒童滿足與溫暖,使兒童體會到生活充滿幸福與光明,從而心情愉快、積極向上,並且會深切真摯地去愛別人。愛是促使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動力。母愛是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精神支柱。教師的愛對兒童一生的發展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適當的母愛與師愛會對孩子的一生產生負面的影響。

母愛不適當主要表現在溺愛上,對兒童一味遷就,缺乏嚴格要求,不要把溺愛縱容和愛劃上等號。教師對兒童愛得不夠,往往是由於責任心不強,爲對兒童冷淡或表示討厭,或表現爲偏愛資質聰明、容貌出衆的兒童,常使受寵兒童張揚跋扈,被冷落的孩子性格孤僻。教師不僅要充分地愛孩子,也應該正確地愛孩子,對每一個孩子都應一視同仁。

2充實的生活

兒童生活的內容應該是豐富的,有恰如其分的學習、勞動,有適當的遊戲、娛樂

有的家長忙於工作,對兒童除了在吃穿上給予滿足外,對孩子的其他方面很少關心;有的家長望子成才心切,過多安排孩子學習,致使孩子精神緊張,興趣偏狹,生活能力差,影響人格的健全發展。

3平穩的環境

平衡的環境是指的家庭、順利學習的環境、必要的物質生活。比較平穩少曲折的環境,對兒童的心理衝擊比較小,兒童容易適應,而不至於產生心理不健康。反之,處於逆境中的兒童,往往會缺乏教育引導,而在心理上受不住衝擊,出現反常心理。

美國霍爾姆等人曾對5000餘人進行社會生活對心理疾病的影響的調查研究,發現生活變故大會出現較高心理髮病率。例如,父母吵鬧、離婚,教師責罵、體罰,由於貧困而受飢餓或失學等,都會促使兒童發生心理變態,產生緊張、焦慮、悲傷、恐懼、消極、自卑等心理。

不過,處在逆境中的兒童,如果能加以正確引導,給予精神或物質的支持,培養他們以比較強的意志、正確的態度來對待挫折,那麼兒童還是能夠身心健康地成長的,甚至會成爲生活中的強者。

4藝術的陶冶

藝術的陶冶促使兒童的人格獲得健全、和諧的發展。音樂是形象化的具體刺激,兒童容易接受。創造和選擇適合兒童特點的音樂來陶冶兒童,根據需要經常給兒童聽歡樂、明快或安靜、溫和或堅定、有力的音樂,使兒童形成活潑、愉快、穩定、勇敢的性格。

美術主要是造型和色彩的藝術。美術的具體形象性是最受兒童喜愛的,用以陶冶兒童情操、發展兒童智能有顯著的效果。兒童可以在看看畫畫玩玩中發展智力、想象力和創造力。兒童文學也是兒童十分喜愛的'藝術形式。它那引人入勝的內容、優美動聽的語言,不僅使兒童增長知識、明辨是非、發展語言,還能培養他們對文學的興趣。經常向兒童講故事、唸詩歌是促使兒童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5健康的軀體

健康的軀體是兒童心理健康的生理基礎。軀體的健康同先天的條件有關,然而後天的保護和鍛鍊亦十分重要。要使兒童的人格獲得健全的發展,就必須同時使兒童有健康的身體。

除以上所述的基本條件外,促使兒童心理健康的條件還有很多,如經常與同伴交往,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父母的直接影響等,這些都應引起家長和教師的重視。

什麼是心理健康9

壞工作比沒工作對心理健康危害更大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一些工作無法振奮人心,它們所造成的心理影響要比沒工作時還要糟糕。“沒工作和找到一份不如意的工作對心理健康都沒什麼好處,並且,事實上,壞工作比沒工作對心理健康危害更大。”專家說道。

這些發現給一項專門探討無工作與心理疾病之間關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啓示。這項研究進行了7年多,跟蹤調查了7000多個澳大利亞人。調查發現,除非工作是值得做的或是容易處理的,要不人們的回答一般都是,他們沒工作時比工作後,感覺更平靜,更快樂,更少有消極情緒與憂慮。

Butterworth和他的同事分析了年檢數據,這項數據裏,受試者們描述了自己的心理狀態,以及就業狀態(有工作的,詳細描述了他們的工作環境,並談論了自己是否喜歡這個工作)。

研究者集中研究了四種工作特點,這些特點都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工作的複雜性及要求,工作安全,賠償,工作支配(例如,不願被指揮得團團轉,自己應有決定怎樣把工作做到最好的.自由)

沒工作的人們在找到工作後,如果在這項調查中給出高分,那麼工作後他們的心理健康確實會有明顯的改善。反而言之,新員工們若感覺自己被支配,對工作沒有安全感,覺得薪水低,以及只有微小的支配能力,那麼他們的心理健康則是急劇下滑,抑鬱焦慮的症狀也有所增加。甚至那些一直沒有找到工作的人的心理健康都要比他們好。

壓力都來自於壞老闆

管理者對員工的健康尤其重要,專家說道,“壞老闆總會讓每個人都不高興,壓力都來自於壞老闆。”

決策者應該解決這種辦公室對心理,不單是生理方面的健康影響。Butterworth說道。“人們不會接受在一個對身體健康有危害或者是說一個充斥着危險有毒物質的辦公室裏工作。同樣的,人們也應該確保自己能在一個更加積極的心理環境下工作,這是現在大家應該給予更多關注的方面。”

想要減輕這種心理傷害,最關鍵還在於人們自身的調節。我想,一個無法調適情緒的人,不管做什麼樣的工作,心理都還是會很容易受傷。

什麼是心理健康10

現代生活的質量不斷的提高,人們對健康的要去越來越高,注重日常生的的飲食、保健、鍛鍊等等都特別的關注,除了日上生活上的保健以爲外,心理的健康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心情能使人獲得快樂,經常保持樂觀的心態,就是精神健康的前提,因此我們在注重生活保健的同時,對心理的保健也是至關重要的,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些在在生活可以促進心裏健康的六個步驟。

一、什麼是心理健康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從狹義上講,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爲、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着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爲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個方面: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爲協調、人間關係適應、反應適度、心理特點符合年齡。

心理學家將心理健康的標準描述爲以下幾點:

①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②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爲環境所左右。

④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⑤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瞭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準,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⑨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際關係,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讚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準。

二、促進心理健康的六要素

1.經常參加社交活動

經常與親朋好友聯絡的人更長壽。在交往過程中給予他人幫助,有益長壽。如果你朋友不多,建議多參加社會組織或者志願工作。

2.愛操心不是壞事

如果你是個愛操心的人,那或許是件好事。很多實例證明適當憂慮有益健康,尤其是對於男性而言。當你爲某件事擔憂的時候,自然會考慮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情況,並且制訂相應的預案。這時候,操心就是有益無害的。

3.別把寵物當成最好的朋友

養寵物的'確有益健康,但是寵物畢竟無法代替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研究發現,養寵物的人並不比其他人羣更長壽。相反以寵物取代人際交往的人,壽命更短。

4.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

儘管健身有益,但研究發現,一些長壽者在二十多歲的時候並不怎麼鍛鍊,反而是通過多做自己感興趣的事,讓自己活動起來更能長壽,比如種花、種菜、做木匠活等。

5.防止過度樂觀

過度樂觀的人往往沒有那些小心謹慎的人細心。爲了保持健康,小心謹慎的人更懂得自我防護,更少從事高風險活動,比如,抽菸、酗酒、吸毒或者飆車等。這些人也會遠離有不良嗜好的人羣。

6.“好壓力”有益健康

如果你討厭所從事的工作,那麼工作壓力就是有害健康的“壞壓力”;如果你熱愛自己的事業,因力爭在事業上有所成就而產生的壓力,就是有益健康長壽的“好壓力”。關鍵一點是,工作必須是你的最愛,而且能讓你產生成就感。

三、三大因素影響老人心理健康

研究發現,人類65%~90%的疾病都與心理上的壓抑感有關。85%的老年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而老化情緒是形成心理壓抑的一個重要方面。老化情緒是老年人對各種事物變化的一種特殊的精神神經反應。這種反應因人而異,表現複雜多變,嚴重干擾和損害着老年人的神經、免疫、內分泌及其他各系統的功能,加速着衰老和老年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大致有三個方面。

1.衰老和疾病:人到60 歲以後,身體會發生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退行性變化,體力和記憶力都會逐步下降。這種正常的衰老變化使老年人難免有“力不從心”的感受,並且帶來一些身體的不適和痛苦。尤其是高齡老人,甚至會出現因擔心“死亡將至”而胡亂求醫用藥的情況。若再加上疾病,有些老年人就會產生憂愁、煩惱、恐懼心理。

2.精神創傷:老人退休後,會面臨各種無法迴避的變故,如老伴、老友去世,身體衰老、健康狀態每況愈下等。精神創傷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健康水平和疾病的療效有重要影響,有些老年人因此陷入痛苦和悲傷中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必將有損健康。

3.環境變化:最多見的是周圍環境的突然變化,以及社會和家庭人際關係的影響。老年人對此往往不易適應,從而加速了衰老過程。

俗話說,老小老小,越老越小。老人真像這句話所說,變得像小孩一樣任性、固執、暴怒和健忘。那麼,怎樣才能讓老年人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呢?

第一,心胸豁達,知足常樂。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發現,長壽老人往往都性格開朗,處事熱情,善解人意,他們與世無爭,感到自己生活很充實,對現狀很滿足。

第二,面對現實,走出誤區。老年人應端正心態,接受現實,不論遇到什麼困難,一定要對生活抱有積極態度,自己關心自己,寬慰自己,設法保持心理平衡。

第三,培養多種興趣愛好。老年人應積極而適量地參加一些社會活動,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如練書法、聽音樂、觀戲劇、繪畫、養花、集郵等)。人老了,空閒時間多了,老年人可藉此多學一些東西,做到與衆同樂,喜當“頑童”。

第四,結交知音(包括青少年朋友、異性朋友),經常談心。老年人難免會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常在知音好友中宣泄鬱悶,互相安慰,交流懷古。這樣有助於心情舒暢,對保持心理平衡有重要作用。

四、古人怎樣保持心理健康

1.修身養性

歷代中醫養生家都強調“養生莫若養性”。一般而言,性格開朗,活潑樂觀,心理健康者,不易患精神病、重病和慢性病,即使患了病也較容易治癒,容易康復。加強性格修養,培養樂觀的情緒,要表現在對生活要充滿信心和希望,大度處世,寬以待人,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學習,培養廣泛興趣和愛好。如閱讀、繪畫、書法、雕刻、音樂、下棋、種花、集郵、垂釣、旅遊等,均能陶冶人的情操,從而起到頤養性情,調神健身的作用。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其中幾種,在生活中實踐之。

2.養德潤身

古代養生家把道德修養作爲養生的一項重要內容,強調“養性莫若養德”。儒家孔子早就提出“德潤身”,“仁者壽”的理論。孟子也倡導:“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道家、醫家等,也都把養性養德列爲養生首務,並一直影響着後世歷代養生家。特別提倡參與社會活動,多做公益活動,對社會發展做出自己的新的貢獻,展現新的道德風貌。多做好事和善事會使自己存在的價值得到社會的公認而朋友遍天下,從而取得精神和心理上的滿足,這正是古人說的“仁者壽”的道理。

3.調攝情緒

古人云:“不如人意常八九,如人之意一二分。”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和掌握一些調攝情緒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古代中醫養生家非常重視不良情緒的調攝,而且方法多種多樣,最爲常用有節制法、疏泄法、轉移法等。並且,不良情緒的調攝也要辨證施法,因人而宜,靈活機動,當退則退,當進則進。有時退一步,風平浪靜;當進則進,有時進一步,海闊天空。

什麼是心理健康11

通俗地說,智力就是人的腦筋靈不靈。智力、智能、智慧,雖然用詞不同,但其含義都是指人的聰明才智。從心理學來看,智力指的是人的認識能力與活動能力所達到的水平。智力主要是由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與操作能力所構成。

智力是人們正常生活、學習、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智力是人們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保持動態平衡的心理保證。因此,智力是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標準之一。

—般說來,智力超常與智力落後在人羣中佔少數,大多數人的智力是一般。智力超常指的是智力超出一般人的水平。智力超常可以分的兩類:一類是智力相對地比較全面超常,另一類是特殊才能的超常,例如在數學、技術、外語、體育、音樂、繪畫等特殊領域表現出超羣出衆的才能。在智力超常中,前一類佔的比例較小,後一類佔的比例較多。智力超常與智力一般都屬於智力正常的範圍,都達到了心理健康智力標準的基本要求。換句話說,人羣中的大多數人智力都符合心理健康的智力標準。智力落後屬於智力不正常的範圍,它達不到心理健康的智力標準。智力落後在人羣中雖然是少數,但由於他們心理不健康,給家庭與社會帶來很大的負擔。

國外心理學家通常用智力測驗來測量人的智力發展水平。一般說來,智商低於60,屬於智力落後。在日常生活中,判斷智力是否正常最簡便的方法有兩個:一是與同年齡的大多數人智力發展水平相比較;二是能否基本適應生活、學習與工作。如果一個人智力發展水平比同年齡大多數入落後得多,就應進一步診斷智力是否正常。同樣,一個人不能適應生活、學習與工作,也應進一步明確智力是否正常。

什麼是心理健康12

1、瞭解自己

有一個人永遠跟我們生活在一起,這個人就是我們自己——自我。我們只有瞭解自己,接受自己,纔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瞭解自己的長處,我們會清楚自己的發展方向;瞭解自己的缺陷,我們纔會少犯錯誤,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2、面對現實

我們可能沒有出生在一個富貴的家庭;我們的工作可能也不盡如人意;我們的愛人可能也不精明能幹、體貼入微;我們的孩子可能也不都聰明伶俐、順從聽話;我們也可能正在遭遇着挫折和磨難……但是,我們只有先正視這一切,接受這一切,在此基礎上,纔有改變的可能性。只有認清現實,接受現實,腳踏實地,我們纔能有更大的收穫。

3、善與人處

人生活在由他人構成的社會中,就像魚生活在水中一樣,離開了他人,離開他人的幫助,人將無法生存。有心理學家統計,人生80%左右的煩惱都與自己的人際環境有關。對別人吹毛求疵,動輒向他人發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際交往的分寸,都將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

4、承擔責任

除了襁褓中的嬰兒之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工作。能夠勇敢地承擔責任、從工作中得到樂趣的人,纔是真正成熟、健康的人。而逃避責任、逃避工作只能使人感到煩躁和悔恨。

5、控制情緒

心理健康者經常能保持愉快、開朗、自信和滿意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反之,經常性的抑鬱、憤怒、焦躁、嫉妒等則是心理不健康的標誌。當一個人心理十分健康時,他的`情緒表達恰如其份,儀態大方,既不拘謹也不放肆。

6、塑造人格

人格是人所有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養出健全的人格。我們的性格和命運正是由我們自己每時每刻的行動自我雕塑而成。

7、有家有業

家和事業是成年男性責任與壓力的源頭。它們的關係是相互促進的,在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係時,更應具備一個健康的心態。

8、取之有道

“君子好財,取之有道。”一方面是說要光明正大地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是說要以健康的心態對待自己的私慾。

什麼是心理健康13

作爲新媽咪的你,是否爲寶寶經常放生大哭而感到非常頭痛呢?甚至會誤以爲寶寶經常哭是爲了惹你生氣呢?

這種想法是錯的。這是因爲,寶寶並不知道,自己的行動會爲其他人帶來怎樣的影響。他之所以哭,是由他的“苦衷”,而且,哭泣是他唯一能夠立刻引起你關注,並“引導”你解決問題的途徑。

哭喊的原因在頭三個月,絞痛可能會導致過度哭喊,而且可能不可“治癒”。但你可以嘗試一些能安慰嬰兒的.方法。所有家長在嬰兒的過度哭喊中都需要休息,否則這哭喊將變得不可忍受。

初期,在餵養模式建立之前,飢餓是你的嬰兒哭喊的主要原因。許多父母發現在開始響應地餵養是最容易的。對於憂慮馬上就設定餵養規則,你可能會覺得沒有意義。如果你關心或不確定有關餵養規則的事,請向你的保健訪視人員詢問。

其他原因:

感覺太熱或太冷? 絞痛或脹氣? 需要換尿布? 不高興,想要摟抱? 變得過度刺激? 想被抱着? 感覺疼痛當嬰兒的哭喊看起來不正常,或哭喊一直持續而你不能使其緩和時,請向保健訪視人員或政府公關尋求建議。

過度哭喊一些嬰兒確實比別的嬰兒哭喊得多。原因包括:

·性情——每個嬰兒都是不同的,一些嬰兒會比其他人要“大驚小怪”和哭喊得更多,通常是從出生便如此,沒有明顯解釋? “緊張不安”的嬰兒—— 一些嬰兒可能對觸摸和改變十分敏感? 難產——例如,早產兒或者必須特別護理的嬰兒? 環境的改變—— 一些嬰兒對周圍環境或護理規則的改變更爲敏感? 新發育階段——嬰兒經常在學習或成長的巨大進步前哭喊得更多? 緊張不安—— 一些嬰兒可以感覺到父母的緊張不安,這種情緒會影響嬰兒的行爲。然而,是你因爲嬰兒經常哭喊而緊張不安,還是他因爲你緊張不安而經常哭喊呢?

現在,你是否開始瞭解你寶寶整天哭的原因了呢?

什麼是心理健康14

一般人都知道,身體的生長髮育需要充足的營養,如蛋白質、脂肪、糖、無機鹽、維生素和水等,事實上,心理“營養”也非常重要,若嚴重缺乏,則會影響心理健康。

那麼,人重要的心理健康“營養素”有哪些呢?

第一、最爲重要的精神“營養素”是愛。

愛能伴隨人的一生。童年時代主要是父母之愛,童年是培養人心理健康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若得不到充足和正確的父母之愛,就將影響其一生的心理健康發育,很多成年人的心理障礙都與童年缺少父母之愛有關。少年時代增加了夥伴和師長之愛,青年時代情侶和夫妻之愛尤爲重要。中年人社會責任重大,同事、親朋和子女之愛十分重要,它們會使青年人在事業家庭上倍添信心和動力,讓生活充滿歡樂和溫暖。至於老年人晚年幸福的關鍵。愛有十分豐富的內涵,不單指情愛,還包括關懷、安慰、鼓勵、獎賞、讚揚、信任、幫助和支持等。一個人如果長期得不到別人尤其是自己親人的愛,心理會出現不平衡,進而產生障礙或疾患。

第二、重要的精神“營養素”是渲泄和疏導。

無論是轉移回避還是設法自我安慰,都只能暫暫時緩解心理矛盾,求得表面上的心理平衡,治的只是標,而適度的渲泄具有治本的作用,當然這種渲泄應當是良性的,以不損害他人、不危害社會爲原則,否則會惡性循環,帶來更多的不快。比如,當你心情壓抑時,可以去踢足球,把火發在他們身上,遇到不順心的事對親人和好友訴說,把心裏的不快倒出來,這就是渲泄。與此同時,也希望有人幫助自己解開心裏的疙瘩,或幫助出出好主意。渲泄和疏導都是維護心理平衡的有效辦法。心理負擔若長期得不到渲泄或疏導,則會加重心理矛盾進而成爲心理障礙。

第三、善意和講究策略的批評,也是重要的精神“營養素”。

它會幫助人們明辨是非,改正錯誤,進而不斷完善自己。一個人如果長期得不到正確的批評,熱必會滋長驕傲自滿的毛病,固執、傲慢、處以爲是等,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發展的表現,但是,過於苛刻的批評和傷害自尊的指責會使人產生逆反心理,嚴重的會使人自暴自棄、脫離集體,直至難以自拔。所以,遇到這種“心理病毒”時,就應提高警惕,增強心理免疫能力,我們平時應多親近有知識、有德行、值得信賴的人,這樣就比較容易獲得這種健康的“營養素”。

第四、堅強的信念與理想也是重要的精神“營養素”。

信念與理想的力量是驚人的,它對於心理的作用猶爲重要,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們常常會遭遇各種挫折和失敗,會陷入到某些意想不到的困境,這時,信念和理想猶如心理的平衡器,它能幫助人們保持平穩的心態,度過坎坷與挫折,防止偏離人生軌道,進入心裏暗區。

第五、寬容也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營養素”。

人生百態,萬事萬物難免都能夠順心如意,無名火與萎靡頹廢常相伴而生,寬容是脫離種種煩擾,減輕心理壓力的.法寶。但寬容並不是逃避,他是豁達與睿智的。

保持心理健康的關鍵是要學會自我調試,善於駕馭個情感,做到心理保護上的自立、自覺,主動爲自己補充健康的心理營養素,在必要時,也給他人提供能夠讓心理健康的“營養素”。

讓男人保持心理健康的幾種方法

一、瞭解自己

有一個人永遠跟我們生活在一起,這個人就是我們自己——自我。孔老夫子說過:“知己者明,知人者智。”我們只有瞭解自己,接受自己,纔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瞭解自己的長處,我們會清楚自己的發展方向;瞭解自己的缺陷,我們纔會少犯錯誤,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二、面對現實

我們可能沒有出生在一個富貴的家庭;我們的工作可能也不盡如人意;我們的愛人可能也不精明能幹、體貼入微;我們的孩子可能也不都聰明伶俐、順從聽話;我們也可能正在遭遇着挫折和磨難……但是,我們只有先正視這一切,接受這一切,在此基礎上,纔有改變的可能性。只有認清現實,接受現實,腳踏實地,我們纔能有更大的收穫。

三、善與人處

人生活在由他人構成的社會中,就像魚生活在水中一樣,離開了他人,離開他人的幫助,人將無法生存。心理健康的方法離不開即羣體。有心理學家統計,人生80%左右的煩惱都與自己的人際環境有關。對別人吹毛求疵,動輒向他人發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際交往的分寸,都將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

四、承擔責任

除了襁褓中的嬰兒之外,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工作。兒童要尊重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成年人要承擔家庭和社會的重擔,在工作中獲得謀生的手段並得到承認和樂趣。所以,失業給成人的打擊不僅是經濟上,而且是心理上的,它會使人喪失價值感,帶來心理危機。能夠勇敢地承擔責任、從工作中得到樂趣的人,纔是真正成熟、健康的人。

勞動一日,方得一夜安寢;勤勞一生,可得幸福的長眠。而逃避責任、逃避工作只能使人感到煩躁和悔恨。

瞭解自己、面對現實、善與人處、承擔責任等都是心理健康的表現,其實很多男人也都知道健康的心理是什麼,但往往善念和惡念又在一瞬之間,一個人的心理健康與自己的生活環境與生活閱歷也有很大的關係。

什麼是心理健康15

一、幼兒心理健康的標準

一個健康的人,不僅身體健康,心理也要健康。兒童心理健康的標誌是什麼?這是家長必須瞭解的。

對於幼兒的心理健康,近年來國內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同心理衛生專家共同研究,他們對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認爲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兒有如下特點:智力發育正常,喜學愛問,情感豐富,情緒開朗;行爲活潑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羣、樂羣,能適應集體生活,能與同伴友好相處。

具體說來,他們在生活、學習、勞動以及與人相處等方面,應有如下表現:

1.情緒基本上是愉快、穩定的。不經常發怒,不無故摔打玩具與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時入睡,睡眠安穩,少夢魘,無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習慣;基本上能聽從成人的合理囑咐,不過分的挑食、揀穿,不經常無理取鬧。

2.求知慾較強。喜歡提問題並積極尋求解答;學習時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務時,注意力集中,記憶力正常;愛說話,語言表達能力同年齡相符,無口吃情況;生活中對力所能及的事,樂於自己做,不過分依賴別人的幫助,能比較認真地完成別人委託的事。

3.能合羣。愛與小同伴交往,對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爲,不隨便打人罵人,不妒忌同伴;在集體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導下,願意爲集體和所能及的好事。

4.誠實而不說謊。很少說不符合現實的話;不私自拿別人的東西或損壞別要的東西;做錯事不隱瞞,肯承認錯誤。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對稱讚感到高興,對批評、指責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歡迎的事,不願做遭人責罵的事;不過分的畏難、膽怯等。

二、培養兒童心理健康的方法

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認爲,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期,如果有一個好的開始,將來可使孩子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發展;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衛生,那麼,希望孩子成人後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較困難,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那麼,作爲父母我們應該如何去培養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一、注意不要過分地關心孩子。

這樣做容易使孩子過度地以自我爲中心,認爲人人都應該尊重他,結果成爲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賄賂孩子。

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係,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

三、不要太親近孩子。

應該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

四、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五、不要對孩子太嚴厲、苛求甚至打罵。

這樣會使孩子養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爲。

六、不要欺騙和無謂地恐嚇孩子。

嚇唬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以後的一切告誡,孩子就不會服從了。

七、不要在小夥伴面前當衆批評或嘲笑孩子。

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過分誇獎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績,略表讚許即可,過分誇獎會使孩子產生沾沾自喜求虛榮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對孩子喜怒無常。

這樣會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緒不穩、膽小畏縮。

十、要幫助孩子去分析他所處的環境。

幫助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代替他們解決困難,應教會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當然,要讓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不但要給予他們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給他們做出良好的榜樣。

三、2~3歲幼兒心理髮育的一般特點

2~3歲的孩子天真、幼稚、純潔、活潑,身心在迅速發展,在各方面都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實在是最惹人喜愛的了。2歲的孩子開始用語言與人交往,他那帶着奶氣的語言雖然極爲簡單,卻標誌着極爲重要的掌握人類交際工具的新里程。到了2歲,他能自如地運用言語表示請求、願望、意見等。

幼兒 2~3歲的孩子最容易接受成人的教育,告訴他什麼事情該怎樣做,他便會順從地接受並記住。他可以遵守簡單的規則和要求。例如,他會根據成人的要求不坐地、不玩土等。到了4歲,他能“習慣於許多生活規則、集體規則,並且能說出簡單的道理。例如,進睡眠室說話就會吵別的小朋友睡覺。”

2~3歲的孩子有獨立的.要求,喜歡自己脫穿衣服、疊被子,儘管他還不會或不太會,但這種意願很強烈。到了4歲,已完全能獨立地穿、脫衣服,疊小被子,還可以自己洗手絹、洗襪子等。他不但這樣做,而且以“自己長大了”、“自己的事自己做”引爲驕傲。

2~3歲的孩子樂於助人、喜歡勞動。媽媽剛掃地,他就去拿簸箕;爺爺拿起報紙,他會送來眼鏡……到了4歲,他能有意識地幫助成人和同伴。例如,同伴哭了他會幫助他擦眼淚;媽媽擺餐桌時他懂得幫助擺筷子等。而且他懂得幫助人是好事。

2~3歲的孩子有很好的記憶力,他能很快地背會一首兒歌、古詩;跟隨成人到過某個親友家,再路過時他能說出這是誰家。到了4歲,他不僅能記住這些,而且能有意識地記住許多事情,他的理解記憶在迅速提高。

四、幼兒期兒童的心理衛生問題

1.要讓孩子擺正在家庭中的地位。珍愛子女是人之常情,但不少人家往往把溺愛與珍愛混淆起來,把孩子擺在至高無尚的位置上,以孩子爲核心,嬌生慣養、諸事依從。果容易形成孩子自我中心、任性、自私、缺乏獨立性、怯懦等不良性格特徵。將來一旦結失去家人的保護,就會變得膽小畏縮、人際關係緊張,再加上他們心理承受能力低,勢必要在心理上造成更大更多的挫折。

2.讓孩子多多感受和睦家庭的溫暖。和諧而又溫暖的氣氛,是有利於幼兒心理衛生的,對形成他終生的道德情操都有意義。相反,有的家庭不和睦,爭吵不休,常使孩子無所適從,恐懼不安。有人研究證明,這樣的孩子易患口吃、夜尿症和胃病等。至於父母離婚,對子女的影響更壞,因爲喪父母的孩子常受人同情,而離婚者的子女受人歧視,更有害於心理衛生。

3.正確對待和處理幼兒口吃和遺尿症等疾病。口吃多是因幼兒模仿或精神突然緊張造成的,男孩大約4%、女孩大約有2%患口吃。口吃看起來是“小事”,但對孩子的心理挫傷很嚴重,往往形成孤獨、退縮、羞怯、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徵。所以,一方面,家長要防止孩子口吃,而患了口吃後不要譏笑他,更不要打他、罵他,要鼓勵他樹立信心,精神放鬆,慢慢糾正。遺尿症患兒大都是由於精神緊張造成的,也有的是父母對孩子溺愛不加訓練造成的。這些兒童遺尿後,自己感到不好意思,家長萬萬不可再施以羞辱或責罵。因爲孩子越緊張,遺尿症越難治好。因遺尿而受責打很容易形成孩子焦慮、抑鬱、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徵。

4.正確對待孩子的過失和錯誤。孩子小、知識經驗少、能力不強,許多是非不清,因而出現過失和犯錯誤都是不奇怪的。對於孩子的過失和錯誤要心平氣和,教育要耐心仔細,尤其要講道理,不要讓孩子心裏感到委屈。打罵孩子,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不利於批評和教育,甚至形成不良的品德和人格。批評教育孩子時,父母口徑要一致。以免使孩子無所適從,不願接受教育。

5.支持孩子多做遊戲。遊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也是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要讓孩子多玩自己愛玩的遊戲,要支持孩子與他們一起玩,成人不必多加干涉。與孩子們在一起玩,就是學習,就是交際,而且更能飽賞遊戲中的樂趣,這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是有益的。

此外,還要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幼兒在心理髮展上是個自我中心時期,三歲就可表現出獨立願望。雖然他們本領不大,但往往這要自己來、那要自己幹,顯得不太聽話了。其實,這正是孩子心理髮展的一個明顯標誌,是獨立性開始發展的表現。所以,對這種情況,家長要因勢利導,切不可違背規律是要治服孩子的“強勁”。

TAG標籤: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