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教育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少兒教育/列表

民族音樂的傳承

導讀:因爲缺乏研究民族音樂的興趣;缺乏研究民族音樂的底蘊;缺乏研究民族音樂的基礎知識等原因造成民族音樂發展不好,要有“搶救民族音樂”的意識,要重視收集整理和恢復地方民間民族音樂,要隨着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審美標準的提升,提高民族音樂的視聽效果要面對不同人羣的需要,大力開發多種類型的民族音樂的音像製品和教材教具,這樣民族音樂才能發揚光大。

     前不久在參加一次幼兒園音||樂教學課題研討交流活動時,出現了一個引人關注的現象:沒有幼兒園和教師申報有關民族音||樂教學研究的子課題,當涉及到開展民族音||樂教學和本土音||樂教育的傳承話題討論時,在座的園長和教師都是一臉的茫然。由此引起了筆者的思索:爲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原因何在?通過初步的調查和查閱資料,原因大概有以下幾方面:

民族音樂的傳承

 1、缺乏研究民族音||樂的興趣。
    從現在社會整體來看,對傳統音||樂和民族音||樂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少,特別是年輕人。其原因是:第一,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後繼教育,對中國傳統音||樂和民族音||樂的教育力度不夠,不注意民族音||樂的傳承教育,使年輕人缺乏對民族音||樂的鑑賞能力,以至影響對民族音||樂產生興趣。例如,我們現在主辦的教師音||樂培訓班,內容基本上是學習奧爾夫、柯達伊、鈴木等西方的音||樂教學法,很少或幾乎沒有中國民族音||樂內容的培訓學習。所以,教師研究奧爾夫音||樂教學法比研究中國傳統的音||樂教學法感興趣。第二,由於流行音||樂的傳播渠道比較暢通,電臺、電視臺等媒體對流行音||樂的宣傳比較多,相對而言,對民族音||樂的宣傳不夠,使年輕人接觸到現代音||樂、流行音||樂的機率較高,看到的、聽到的都是現代音||樂和流行音||樂,影響到年青人審美心理的變化。不少年青人覺得民族音||樂不如現代音||樂和流行音||樂好聽,民族音||樂有點土,對民族音||樂沒有或缺少鑑賞興趣。

    2、缺乏研究民族音||樂的底蘊。
    由於生活方式與生活風俗的改變和各種外來音||樂的侵入,民族音||樂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民族音||樂和本土音||樂傳承的空間變得狹小,除了在一些專業團體的演出和社區活動、學校文藝匯演時能看到和聽到一點民族音||樂的聲音,在其它的生活環境中,很少能聽到優美動聽的民族歌曲。特別是在校園裏,孩子們唱的都是流行歌曲,包括幼兒園裏的孩子滿嘴唱的都是“老鼠愛大米”,“兩隻蝴蝶”,以往校園裏孩子們跳橡皮筋時唱的童謠、民間小曲早已無影無蹤了。象地方戲劇、地方民歌、民間小調更難從孩子們的口裏聽到。所以我聽到一位老師感慨:教孩子唱流行歌曲容易,教民族音||樂太難!原因:缺乏大環境的支撐和底蘊。

    3、缺乏研究民族音||樂的基礎知識。
    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大多是學前教育專業畢業的學生,在學校接受的是學前專業的綜合知識和技能的培訓學習,沒有進行過民族音||樂專業的系統學習和培訓,因專業的侷限決定教師對民族音||樂瞭解甚微,缺少參與研究的基礎和研究民族音||樂專業理論的支撐。對音||樂專業畢業參與課題研究的老師,在學校接受音||樂教育學習時,接觸民族的音||樂教育內容也不多,對廣東本土音||樂更不甚瞭解,也不敢冒然涉足民族音||樂和本土音||樂的探討和研究。

    4、缺乏教學資源的支撐。
    除了因能力、興趣、環境是影響開展民族音||樂研究的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民族音||樂的教材很難找,適合幼兒的教材就更難找。中國的民族音||樂雖然有很多精品,但真正製作成音像製品的卻相對少,製作成青少年和幼兒作品的就更少。據調查資料顯示:除了香港的雨果公司和臺灣的風潮公司做以傳統音||樂這方面的音像資料外,目前國內還沒有一家以出版中國傳統音||樂爲主的音像公司。同時,我們也沒有看到一本相對集中介紹和適合對幼兒進行民族音||樂或民間音||樂教學的教材,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幼兒園進行民族音||樂教學活動,使用的民族音||樂教材基本是成人的。由於資源的缺少、斷層,成爲教師更不敢涉足開展民族音||樂和本土音||樂教育研究的因素。
    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歷經千年昌桑而不滅的文化,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一個分支,中國豐厚的民間音||樂是非常豐富的,它是民族的,也應該是世界的。面對以上問題,筆者的思考是:

    一、要加強民族文化傳承的教育和研究。
    我們國家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音||樂是我們國家的瑰寶。只有民族的,纔是世界的!如何把我國豐厚的民族民間音||樂世世代代傳承下去,教育肩負着重要的責任和義務。據調查顯示,如今高師音||樂師生對民族音||樂傳承問題有三種不同看法,一是優勝劣汰論:認爲民族音||樂落後,無繼承發展和存在的價值,淘汰是必然的;二是改造論:認爲音||樂無國界,無需分中西,民族音||樂的發展必須用先進的西樂加以改造,以構建新型的民族音||樂;三是雙基論:認爲中西兩大音||樂理論基礎應該獨立,要實現雙基必須加強民族音||樂傳承力度。目前持前兩種觀念者居多,持第三中觀念的人卻寥寥無幾,可見民族音||樂的發展前景需要更多的人來關注。著名民族音||樂理論家樊祖蔭先生呼籲:“中國的民歌文化財富流失嚴重,搶救民歌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也指出:“要儘快改變學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狀況,將美育融入學校教育全過程”。

    學校音||樂教育是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音||樂傳承的一個重要渠道。從亞洲來看,印度、日本、韓國等國家對本民族的音||樂文化保護得比較好。韓國在高等教育中的音||樂教育,傳統音||樂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印度在高等教育中,音||樂教育幾乎全部是印度音||樂;日本的音||樂是多元化共存,西方音||樂文化和現代音||樂文化在日本社會共存的同時,政府出相當大的財力來保護日本的傳統音||樂文化,如能樂、幫樂等等。要保護中國的民族傳統音||樂,我們必須從學校教育入手,大力加強各級學校中的民族音||樂教育,使它成爲傳承我國民族音||樂的一個重要渠道。同時,還必須重視後繼教育和民族音||樂的研究工作,通過各種類型的培訓學習和各種層次的研究,加強民族音||樂的傳承教育和理論研究,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和民族音||樂基礎理論薄弱的問題。例如舉辦民族音||樂基礎知識的培訓學習,民間音||樂的採風學習,開展不同類型的民族音||樂研討活動等。

    發展民族音||樂文化是一件打基礎的具有根基意義的工作,作爲參與基礎教育的幼兒園教師,對根基的教育應該有一種責任意識。《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藝術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應充分發揮藝術的情感教育功能,促進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廣東省幼兒園教育指南》(試行)關於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的指導要點中指出:“要立足於我國民族民間藝術的學習,尤其要充分利用廣東各地的藝術文化資源。同時,初步接觸不同地區、民族的藝術文化,拓展藝術視野。”從幼兒教育開始加強民族音||樂的傳承教育和研究,是一件及具意義的探究性工作。沒有能力可以培養能力,沒有興趣可以培養興趣,沒有基礎可以奠定基礎。我們可以通過幼兒的生活和教育,從朗誦童謠、學習民歌小曲、表演地方戲劇開始,特別是通過一些比較貼近幼兒生活的、幼兒比較喜愛的、經典的、有特性的民族音||樂的學習活動、表演活動和民族樂器介紹等活動,讓幼兒從小接受民族民間音||樂的薰陶,在培養幼兒對民族民間音||樂的熱愛和興趣的同時,也提高教師對民族民間音||樂的審美和熱愛情趣。只要我們長久地堅持下去,興趣和能力的就會得到提升,發展民族音||樂就有希望。

    二、要加強民族音||樂的宣傳、推廣和普及力度。

    音||樂來源於生活,來源與文化,只有生活與文化的交融纔會有真正音||樂的交融。隨着經濟的發展和勞動方式的改變,許多民間的原生音||樂逐步消失和淡化。比如,過去長江上到處都能聽到高昂悠揚的船伕號子,現在由於用機器代替了人工,根本就聽不到船伕號子了;以前田間、地頭經常流傳的山歌、民歌,只有在偏遠的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還能依稀聽到;以前在校園能聽到的一些兒歌童謠,現在也基本消失了。現在有多少人能唱地方戲劇?有多少人能出口唱山歌?因此,通過各種媒體和各種形式對民族民間音||樂加強宣傳、推廣和普及是迫在眉睫。故此,前段時間中央電視臺率先推出了音||樂頻道,開播的CCTV-音||樂頻道以播出中外古典音||樂和世界各民族音||樂爲主要內容,同時大力推廣中國民族音||樂。全天播出的音||樂節目中,中國音||樂節目佔70%,外國音||樂節目佔30%,爲中國民間的、民族的音||樂提供一個展示和宣傳的平臺。

    我們民族的音||樂是極其豐富的,它有賴以自豪的音色特質、混響特質、語言特質和結構特質,要使國人普遍瞭解民間音||樂豐厚的文化底蘊,提高民族文化素質,除了通過媒體的宣傳和導向外,還需要大家的共同參與的大環境的支撐。我們可以通過由上而下的、由普及到提高的、由專業到非專業的、由學校到社會團體的開展民族音||樂的推廣普及活動,通過普及達到提高。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提出,中小學要“充分挖掘社會藝術教育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經常性的、豐富多彩的校內外藝術活動。”通過媒體和文體活動傳播民族音||樂是一個非常好的渠道,社區和學校可以開展,幼兒園同樣也可以開展。例如校園的廣播、文藝匯演等活動,目的是讓接受民族音||樂薰陶的人數更多,參與的面更廣,教育更深入。時間長了,機會多了,孩子們、老師們的興趣、能力就培養起來了。前不久由深圳市教育學會藝術教育專業委員會和社會團體聯合舉辦的“深圳首屆校園民族藝術巡禮活動”,就是一件非常有意義、有價值的工作。有1000多所中小學幼兒園參與了民族舞蹈、民歌演唱、民族器樂、中國

TAG標籤:民族音樂 傳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