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知識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育兒知識/列表

心理空間與兒童創造力

1.一個概念

心理空間與兒童創造力

動物行爲學家們發現,很多高等動物憑藉自己的神經系統,往往能夠完成一些必需的生活功能以外的事情。比如狗熊就具有很強的動作協調能力,經過訓練甚至能夠駕駛摩托車。就是說,狗熊除了能捕魚和採蜜之外,完全能夠再學做點其他的什麼事情。英國的山雀能學會用嘴啄穿牛奶瓶蓋,吮吸瓶裏的乳汁。當然,這並不比山雀爲了適應自然環境所必須做的其他的那些慣常行爲來得複雜。像這樣一種完成並不是在自然環境中所必需的行爲的能力就叫做大腦的“功能剩餘性”。

對於狗熊來說,採蜜只是一種日常事務,而駕駛摩托車卻是一種“創造”;對於山雀來說,捕食林中的青蟲是一種日常事務,而能喝到瓶中的牛奶則是一種“創造”。如果我們把“功能剩餘性”的概念延伸開去,就不難理解,人的創造活動應該是發生在人的日常事務活動以外的地方,這個地方就是有利於人們進行創造的獨特的個人的“空間”。沒有這樣的一個空間,創造也就無從發生。如果只是生活在森林當中,狗熊和山雀也就很難出現什麼創造性的行爲。對於創造力的發展來說,學校教育的一個無形的缺陷就是它過多地佔據了孩子們的這種個人的空間。

2.一個例子

孩子在學校中的“日常事務”是什麼?當然是學習,更準確地說是掌握書本上的東西。事實上,孩子們的頭腦除了學習書本上的東西之外,還有着無展的剩餘空間可以開發。這些空間能不能被開發出來的條件是孩子有沒有一些精神上的自由。學校教育固然能爲人的發展打下基礎,但教師和家長總是會想出各種各樣的辦法,用學習把孩子們的世界填充得不能夠再容納其他的任何東西。甚至連思考問題的習慣也在很大程度上被規定了。

我們常常聽到老師這樣評價孩子:“你的孩子很聰明,就是太調皮。”調皮的孩子大多聰明,這也是我們很多父母的共識。這中間所包含的,其實就是一個空間的問題。愛因斯坦在談到創造力的時候總是強調自由思想的重要性,物理學家勞厄則說得更加激烈:“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想能力。教育無非是一切已學過的東西都忘掉的時候所剩下來的東西。”孩子們在學校中學習,總是帶有“完成各種學習任務”這樣一種功利主義的目的,而對於創造性來說,首要的因素就是動機的純粹性。創造的樂趣就在於創造的過程本身,而不是要達到某種功利的目的。創造學家託倫斯在1963年的研究發現:兒童入學後(5歲)創造性思維的表現急劇下降,5歲、9歲、13歲、17歲是創造力發展退滯的4個年齡。他解釋說,這種情況可以歸結爲學校文化的壓力。兒童入學以後,主導活動是學習,強調科學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訓練,有相當嚴格的要求,這固然有助於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然而卻往往使兒童的創造性思維得不到強化。

3.幾點建議

作爲父母,我們沒有辦法也沒有必要去改變現有的學校教育的狀況,但從孩子的未來發展考慮,我們也不妨做一些補償性的事情。

──在孩子入學以後,保留孩子在家裏的那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小小的活動空間。很多家長在孩子進小學、初中或高中的時候,總要對孩子告誡一番,要求他改變自己以適應學校裏的學習生活。這些要求固然不錯,但卻容易使孩子失去屬於他個人的空間。在生活當中,我們發現有這樣一種有趣的現象:很多學習優秀且具有發展潛力的孩子,多多少少總保持着一些與他的年齡不太相稱的習慣與愛好,比如喜歡和那些年齡小於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玩耍。這是不是他們力圖保持自己過去的個人的空間的一種傾向呢?

──如果孩子沒有把心思全部用在學習上,你應該關心一下,他是不是在幹着自己所喜愛的事情。聽話的孩子容易受到家長和老師態度的影響,集中精力去學習學校裏面的功課;而那些獨立性較強的孩子卻不一定會這樣做。其結果可能是他們的學習成績不盡如人意。如果他們在自己所喜愛的事情上做得比別的孩子更加出色,就應該得到來自父母的鼓勵。要知道,愛因斯坦那個劃時代的想法是在瑞士的阿勞中學念“高考補習班”時產生的。在阿勞的那一年中,他就在想:假如一個人用光速跟着光波跑,那麼他就處在一個不隨時間而改變的波場中!

──當然,高考試卷中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

──對孩子進行一些美的薰陶。我們沒有辦法去證明人們的審美活動與創造性活動之間的那種緊密聯繫,但傑出的甚至很普通的人們的經驗和體會卻能夠回答這樣的問題。從達芬奇、達爾文到愛因斯坦、錢學森,他們都就審美人格對科學人格的影響問題進行過反覆的說明。對孩子進行創造性的科學訓練如果離開了藝術的途徑,就好像在培養人的健全的大腦時只注意到了其中的一半。在家庭當中對孩子進行審美薰陶,應該注意引導他們體驗美的和諧與深刻,誘發他們個性中獨特的節律,而不應該過分關心他們創作出了多少作品。

TAG標籤:兒童 創造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