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健康疾病/健康常識/列表

爲什麼越來越不想說話不想動

爲什麼越來越不想說話不想動,有人說,語言是這個世界上最美麗的東西。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原本愛說話的我們,卻變得沉默了,就算是回到家裏,也開始變得安靜。一起看看爲什麼越來越不想說話不想動。

爲什麼越來越不想說話不想動1

緘默效應(Silence effect)

日常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面臨這樣的情況:女朋友多次向男朋友表達想要溝通的意願,但是每次提出問題後,都被對方當做“無理取鬧”處理,不僅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兩個人還會因此大吵一架。最後女朋友對於兩人之間的問題不再提起,感情也由失敗告終。

這就是心理學中的緘默效應:濫用強迫手段所招致的沉默。

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考慮到關係的建立與維持,大都願意挑他人更喜歡聽的話來迎合對方,對那些可能會讓對方不悅或是不利於自身價值的話,會選擇緘口不言。緘默效應就此在人際中發揮着作用。

可是緘默效應不見得是好事。

例如,在職場中,下級因爲害怕上級的威嚴,犯了錯誤不敢向上級如實彙報,導致上級無從得知正確的信息,錯誤沒有得到及時糾正,在今後的工作中可能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另一方面,當代年輕人各個都想成爲獨一無二的人,但是又害怕脫離羣體,所以哪怕有話想說,也會因爲羣體意識而選擇沉默。這也是招致緘默效應的重要原因之一。

個體的.對抗

魯迅曾經說:“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

在社會生活中,不少人會選擇這樣的反抗方式——用沉默來表達不滿。

這樣的沉默包括面對不公時忍氣吞聲,他人需要幫助時視而不見,需要挺身而出作證時裝聾作啞。說到底,沉默可以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

同樣的,沉默也被這樣的人當做積極有效的對抗方式。

爲什麼越來越不想說話不想動
  

不可否認,現代生活節奏迅速,各方面的壓力都能壓得人喘不過氣來。但是成年人還是隻有死扛着,與社會的一切都做着自己的對抗。

除了將沉默當做與世對抗的方式,現代人越來越不愛說話,也是因爲“無話可說”。

每個人都過着自己的生活,向他人傾訴成爲一種奢望。因爲人類的悲喜從來都不是共通的,有些心情說出去,免不了被當做一種打擾。

再加上年歲的增長,個體會不自覺的把一些心情和情緒留給自己,這是個體在內部的對抗。也就是自己與自己的抗爭。

大概是因爲人生而孤獨,在往後的歲月裏,人們會傾向於自己與自己對話。

還有一些人,是無力再對話,只好選擇沉默。

經歷的越多,體會就越多,矯情的言論不再適合當下的自己,因爲每個階段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以及表達方式。

沉默也是表達方式之一。越來越沉默也可以被看做是成熟的標誌。

想要讓小孩子沉默,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因爲他們藏不住心事,他們也沒有必要藏任何心事。所以小時候可以暢所欲言,談天論地。

成人之後的心事,就如同三毛送給荷西的撒哈拉沙漠一般。

有人選擇說,有人選擇不說,這只是一種選擇。

張揚和喧囂是生活方式,沉默和不語也不失爲一種意境。

現代人的常態就是如此,想得多了,說的就少了。有些話不用說,因爲別人不懂。有些話不必說,因爲說了也沒有用。

都說擊潰成年人的大概只需要一個瞬間,我想這個瞬間也是沉默的瞬間吧。

爲什麼越來越不想說話不想動2

第一,心被傷透,選擇沉默寡言

有人說,所有的隱藏,不過是一種自我保護罷了。

深以爲然。

一個人“榮辱不驚”的背後,興許滿滿的,都是傷痕。

女人剛結婚那些年,男人長期在外打拼,家裏都靠她一個人操持。

後來,男人在外的生意有了起色,生活總算苦盡甘來,可男人卻連家都不願意回了。

最讓女人心寒的,是自己生病需要動手術,手術前男人只是匆匆趕到醫院簽了個字,然後人就沒影了。

手術後在醫院半個多月,都是女兒陪在身邊,男人一次也沒出現過,甚至連電話都沒打過一個。

之後,她就變得沉默,對男人的一切都不放在心上。

張小嫺說:“沉默是無法掩飾的失落 。”

世間最深的傷害,往往來自最親近的人,他們的一刀扎的會比別人更深一點,因爲他們更瞭解你。

暖一顆心要很多年,而涼一顆心只需一瞬間。

再濃的情,再熱的心,一旦淡了冷了,也就什麼都不想說了。

第二,不再信任,心裏話不敢對任何人說

人爲什麼越長大越沉默,越來越不愛與人交談?

有人這樣回答:

“因爲越長大越明白,有的人無話可說,有的人不知和誰說。”

的確,太多的`經歷在告訴我們,衆多表象的背後,隱藏的是誰都無法承受的危險。

當自己向別人訴苦的時候,別人只是講一些大道理安慰你,也許在背後,會把你的痛苦當成談資嘲笑你。

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需要數年,失去信任只需瞬間。

每一個沉默背後,其實都是一顆慢慢變冷的心。

有人說,人心難測,世事難料,這世間沒有多少人,真正願意別人過得比自己好。

的確,當你經歷得多了,就會明白,有的時候傾訴了不一定會得到別人的寬慰和同情,甚至對方還可能幸災樂禍。

所以,學會一個人默默承受,纔是理智的做法。

爲什麼越來越不想說話不想動 第2張
  

第三,生活壓力太大,習慣了默默承受

沉默,是一個人最大的哭聲。

當一個人活得很累的時候,就會沉默。

因爲不管說什麼,都沒有人懂,倒不如不說。

曾經,下班的時候,興沖沖地往家裏趕;

後來,下班了依舊在辦公室坐一小會,整理一下凌亂的心情;到了家門口,再在車裏長舒一口氣。

是啊,身邊的親人會牽掛你,但不會懂你;

同事不過是臨時搭檔,心眼裏,誰都瞧不起誰;

愛人曾經恩恩愛愛,後來更多的是埋怨指責。

周國平也曾說過:

“在最深重的苦難中,沒有呻吟,沒有哭泣,沉默是絕望者最後的尊嚴。”

人之所以沉默,是被生活抹去了棱角,是對世界的一種妥協。

第四,看透了人生,明白了多說無益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

“如果有一天,你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這意味着你看淡了很多事,看清了很多人,你變得越來越成熟了。”

是啊,一個人變得沉默、無話可說,更多的是因爲看透了人情世故、世態炎涼。

這世間,沒人在乎你怎樣在深夜痛哭,也沒人在乎你要輾轉反側的要熬幾個秋。

等你明白了這個道理,便不會四處訴說以求寬慰。

魯迅先生曾說:“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很充實,當我開口說話的時候,就感覺到空虛。”

一個人看慣了了人生的大風大浪,潮起潮落,就不願過多說話,也不喜歡話多的人。

生命苦短,你越來越沉默,不過是明白了,很多事情並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麼重要。

於是,你喜歡上了安靜,只想在命運的軌跡裏,順其自然,對得起自己。

爲什麼越來越不想說話不想動3

認知資源有限

首先,從社會學角度看,人們變得更關注自我了,因此減少了和外界的深入溝通。在這個信息時代社會,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人們每天會接受更多的信息。然而,一個人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當你將更多的精力花在接受外界新鮮信息時,與他人聊天說話的時間自然就減少了。

個體主義

並且,社會文化觀念也加劇了這種影響,在以前的集體主義社會中,人們更多的關注團體的利益,人與人之間會有更多打交道的機會。而如今有着逐漸向個體主義過渡的趨勢,人們會越來越關注到自己的心理需求,會更多地關注自我的成功,而不是一味的去取悅別人。因此,人們都把精力關注在自己身上,去關心別人的動機就減少了,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了。

成長背景

其次,越來越多人不愛說話的這種現象,也與我們的成長背景有關。由於如今電子產品的普及,我們會花更多的時間上網,而不是去和小夥伴一起參加戶外活動。在上一輩人的時代,他們可能會三五個人一起去捉迷藏,經常與朋友混在一起玩耍。而到了我們這一輩,我們更多的將時間花在了玩遊戲和看電視上,與別人當面交流的機會自然就減少了。

爲什麼越來越不想說話不想動 第3張

因此,我們可能並不是很擅長和別人溝通、相處,這與我們的成長背景是息息相關的。另外,由於這一代人很多都是獨生子女,是被家人寵大的,難免會有更多自我中心感。在與別人相處中,很難去站在別人的立場思考問題,很難做到關切他人,這也造成了可能出現的人際方面的問題。當你在某次溝通中,發現與對方交流起來並不是很愉快,你難以接受對方和你不一致的觀點,這個時候,你就寧願不說話了。

性格傾向

另外,不怎麼愛說話的人,往往性格比較內向,在公衆場合中聊天會感到害羞、不自在。具體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種性格的人會比較在意別人的想法,生怕自己說錯。

但是,總的'來說,不愛說話的原因有很多種,這種現象也沒有什麼好壞之分。畢竟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人與人的相處過程中少不了溝通與交流,否則難以表達出自己的意願,也難以更好的理解別人的意願。因此,有必要的時候還是要儘量學會去表達自己,去嘗試多與人溝通,這樣你可能會發現很多新的想法,感受到人際互動所帶來的愉悅感與支持感。

由於性格、社會等原因會使人們越來越不會說話。有些人性格內向,社交上表現的羞澀,所以不大愛說話。現在網絡普及的越來越迅速,大多數人喜歡在沉浸在虛擬的世界,我們通常與朋友親戚聚會,人人低頭玩手機缺少了交流。還有認知上的匱乏,人們越來越關注自我,關注自己的心理需求,人與人之間就缺少了交流。這些就是社會心理學家指出的原因,你是不是覺得有道理呢?其實人與人之間還是需要交流的,但除了家人、親密的朋友其他更多的不是情感上的交流了。

TAG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