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讀物

當前位置 /首頁/教育/兒童讀物/列表

高一教育隨筆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看到過不少讓自己印象深刻的隨筆吧?隨筆是散文的一個分支,是議論文的一個變體,兼具議論和抒情兩種特性。常見的隨筆有哪些形式的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高一教育隨筆,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一教育隨筆

高一教育隨筆1

在學校領導的關心和幫助下,我在工作的第二年有幸成爲了高一(5)班的班主任。對於管理班級我是毫無經驗,更別提有什麼高招了,回想自己在學校裏學習的“以人爲本,以學生髮展爲中心”的育人思想,我嘗試着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學文化素質的培養時,運用心理輔導的方法,將德育與心育相結合。我認爲只有在培養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克服某些習慣,才能使他們的潛能得以充分的發揮,才能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活,更好地適應社會,積極向上,勇於創新,成爲新世紀人才。

在摸索過程中,我慢慢地積累經驗,在日常工作對學生進行“三自”教育。

一、要強化“自”我管理

所謂自我管理,是對學生的認識、情感、行爲等全方位的自控要求。在認識方面,要引導學生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評價,學會全面認識自己。理想與現實,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往往存在這樣、那樣的矛盾。在正確引導學生的同時,要以寬容的胸懷對待他們的不同認識和看法。給他們時間,允許他們有自己的思維,在逐步認識社會的過程中,端正自己的位置。

在情感方面,要啓發學生,自我體驗,自我激勵,達到自我感悟,自我調整的目的。對“對抗型”學生,班主任要放下架子,與他們交朋友,以誠懇地談心代替粗暴逆耳的訓斥。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激發他們內心從善向上的願望。而對於“主動型”的學生,則引導他們關心集體,多幫助同學,開拓創新。在行動上,要學生養成自我檢查,自我訓練,自我調節的習慣。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中常見的問題要通過民主討論的方式制訂公約,還可以通過各種興趣小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強化“自”我教育

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是班主任工作的關鍵。這就要求老師既要對學生進行知識培養教育,又要尊重學生的自主精神,放手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特別是一些紀律渙散的`、厭學的學生,要認真分析他們的原因,尊重他們的人格。通過主題班隊會、牆報,樹立學習標兵等多種形式來激發他們的思考。這樣學生容易找到差距,看到自己的不足,產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要求和願望。

三、強化“自”我提高

自我提高是素質教育的又一個培養目標,是班主任的又一工作重點。處於青少年時期的學生,對美好事物都懷着強烈的好奇心,對自己不是具有某種特殊才能的,總想予以嘗試。因此,班主任要善於發現學生的興趣,並加以適當的扶持、引導,保護他們可貴的求知好奇心,爲他們創造條件,爭取有更多的嘗試機會。課外活動和主題班會都是學生自我提高的好形式。要有目的地組織一些學習興趣小組。如:科技小組、文藝小組、板報小組等,可以爲同學們提供自我表現,自我提高的機會,更能形成良好的班風,喚起同學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自覺性。

看着學生慢慢地進步,我有很深的感觸:學生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是需要人性關懷的成長者,青少年處於身心發育由未成熟到成熟的關鍵時期,同時也處於心理成長過程的“斷乳期”,哪怕是“可憐天下父母心”這樣樸素的情愫,他們仍沒有完全度過心理幼稚期,他們同樣是需要被引導的一個羣體,班主任就是學生情緒的調控者,所以要科學適時地調控每一位學生成長着的心靈,引導他們走正確的路。

另外,班主任在與學生進行“對話”時,要以親切、自然、耐心、不厭其煩的態度接待學生,多給他們機會講話,以促進學生願意在你面前敞開心扉,並以此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改變自己。儘量給受導學生提供各種成功的機會,使其對自己的努力有成功感。對於行爲習慣不好的學生,更應多花氣力,一步步緊跟着,幫助學生慢慢擺脫壞習慣。除此之外,還必須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情感,應多用商量式的語氣、建議式的口吻。不能不顧學生的意願、情感,強迫學生接受自己的意見,把自己凌駕於學生之上,最終學生纔有可能“聽其聲,曉之理,方可使之親其師、信其道”。

在學生成長的同時我也在慢慢的成長,並開始懂得如何去處理一系列的問題。“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作爲一名新老師,我要學習的還很多,但,我相信懷着一顆關愛學生的心,虛心求教,努力工作,最終是會獲得成功的。

高一教育隨筆2

一、認真備課,不但備學生而且備教材備教法,根據教材內容及學生的實際,設計課的類型,擬定採用的教學方法,並對教學過程的程序及時間安排都作了詳細的記錄,認真寫好教案。

二、增強上課技能,提高教學質量,使講解清晰化,條理化,準確化,條理化,準確化,情感化,生動化,做到線索清晰,層次分明,言簡意賅,深入淺出。在課堂上特別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加強師生交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作用,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注意精講精練,在課堂上老師講得儘量少,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儘量多;同時在每一堂課上都充分考慮每一個層次的學生學習需求和學習能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提高。

三、虛心請教其他老師。在教學上,有疑必問。在各個章節的學習上都積極徵求其他老師的意見,學習他們的方法,同時,多聽老師的課,做到邊聽邊講,學習別人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並常常邀請其他老師來聽課,徵求他們的意見,改進工作。

四、認真批改作業:佈置作業做到精讀精練。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爲了做到這點,我常常到各大書店去搜集資料,對各種輔助資料進行篩選,力求每一次練習都起到的效果。同時對學生的`作業批改及時、認真,分析並記錄學生的作業情況,將他們在作業過程出現的問題作出分類總結,進行透切的評講,並針對有關情況及時改進教學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課後輔導工作,注意分層教學。在課後,爲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時加大了後進生的輔導力度。對後進生的輔導,並不限於學習知識性的輔導,更重要的是學習思想的輔導,要提高後進生的成績,首先要解決他們心結,讓他們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對學習萌發興趣。要通過各種途徑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和上進心,讓他們意識到學習並不是一項任務,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滿樂趣的。從而自覺的把身心投放到學習中去。

六、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爲此,我在教學工作中注意了學生能力的培養,把傳受知識、技能和發展智力、能力結合起來,在知識層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發揮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的各種素質都得到有效的發展和培養。

高一教育隨筆3

今天是20xx年7月8日,本學期的期末考試就要結束了,也意味着高一學年的工作告一段落了,是時候總結一下了!

回首一年,有收穫,有失落,有高興,有痛苦,可謂是酸甜苦辣鹹五味俱全,從高一開學之初的牴觸,到高一上學期結束之時的打擊,再到高一下學期中期的高興,不客氣的講,這一年的時間,我認爲我經歷了上一屆三年所經歷的東西!

兩個班,一共113名學生,經過一年一中的歷練,很多學生蛻變了很多,僅從成績上來講,入學1000名開外的學生,不少進入到了級部100來名,甚至100名以內,比如三班的劉猛、四班的常昱嫄、高慧、周光輝等同學,讓家長、老師、學校都爲他們感到驕傲,當然也有不少同學從入學之初不錯的成績下滑到了級部千名開外,這裏就不點名了,只剩下讓家長、老師着急的份兒了。

當然,兩個班還出現了很多學霸級的人物,雖然目前成績不是很突出,但是我相信,只要他們如此走下去,最終的勝利終歸使他們的,加油吧,學霸們!

學生之中,除了學習之外,孩子們之間還會有這樣或那樣的插曲,這也許就是他們成長過程中必備的一部分,一部分同出現了男女生不正常交往的苗頭(被我無情的.扼殺了,罪過罪過!),也有部分同學出現了打架、吸菸的現象,也同樣被我無情的“鎮壓”了,在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就在上週學年最後一節班會課,我說了這麼一段話,來表達了我的心情:

一年來,一路走來並不順暢,可以說歷經風雨,甚至充滿坎坷。在這一路付出、一路收穫的過程中,少不了老師的批評、訓斥。也許就在此刻,老師的批評之聲還在你耳邊響起;也許就在此刻,你的小說、雜誌還在老師的抽屜裏放着;也許曾經不經意間刺傷了大家……

兩個班級中,還出現了一部分對待學習的態度嚴重不端正的學生,這也是我對於我自己不滿的地方,這部分學生就是我高一不完美的存在,我沒有把工作做到位,沒有把工作做得更加深入,深深的自責中。

高一教育隨筆4

在這一個月的教學中,我學得在課堂提問上有一點感悟。教師上課,都離不開課堂提問。但課堂提問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要注意:

1、難度。課堂提問要適合學生的認識水平,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教師提出的問題應是學生在未認真看書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還應是班裏大多數學生經過主觀努力之後能夠回答的。就如樹上的果實,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我曾兩次講《祝福》,都是從“我真傻”入手,去深刻認識祥林嫂的悲劇命運的,但由於設計的問題難易程度不一,教學效果也就不同。第一次,我是這樣來設計提問的:“祥林嫂認爲自己真傻,這告訴了我們什麼?作者這樣寫能否揭示主題?”由於問題涉及的面較大,較籠統,學生難以回答清楚。第二次,我改提如下幾個問題:“祥林嫂爲什麼認爲自己傻?”“爲什麼阿毛被狼吃了,祥林嫂就變傻了?”“阿毛不被狼吃掉,她會不會變傻?她的命運會不會好些?”這樣提問,化難爲易,學生也就樂於思考,從而深化了對祥林嫂悲劇命運的認識。教師的提問應難易適度,如果問題過難,學生望而生畏,就會挫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如果問題過易,學生不動腦筋就能輕易答出,也就無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答不出,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難度過大。這時,教師應想方設法“化難爲易”,以避免陷入“啓而不發”的境地。例如,一次教《項鍊》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作者刻畫路瓦栽夫人在當時有什麼現實意義?”此問題一提出,學生默然。這時,我隨機應變,問道:“路瓦栽夫人是怎樣一個人?”學生很快答道:“是一個追求享受,夢想過豪華生活的小資產階級的婦女。”我再設一問:“法國當時的社會現實是怎樣的?”學生答:“當時的法國在工業革命後隨着生產力的發展,資產階級的豪華奢侈、講排場、愛虛榮之風大盛。”這樣,就把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解決了。

2、坡度。有的心理學家將問題從提出到解決的過程叫“解答距”。所謂“解答距”,就是讓學生經過一番思考才能解決問題,讓思維的“軌跡”有一段“距離”。一般來說,根據“解答距”的長短,提問可分爲四個級別。第一級,屬於初級階段,所提的問題,學生只要參照學過的例題、例文,就可以回答。這樣的問題,屬於“微解答距”範疇。第二級,屬於中級階段,所提問題並無現成的`“套子”可以依傍,但不過是現成“套子”的變化與翻新。這樣的問題,屬“短解答距”的範疇。第三級,則是高級階段,所提問題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解答,屬“長解答距”的範疇。第四級,則是高級階段的發展,屬創造階段,所提問題要求學生能採用特有的方式(無現成方式參照)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屬於“新解答距”的範疇。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合理調配提問題的坡度,爲學生增設臺階,使之能拾級而上,直達知識的高峯。

在教學《過秦論》時,我曾根據秦國興起、強大、統一全國及其滅亡的過程,精心設計了四個臺階式提問:(1)秦國興起時實行何種基本國策,起何作用?(2)秦孝公以後的80多年,又爲何能進一步強大起來?(3)秦始皇統一天下是偶然的嗎?爲什麼?(4)秦朝迅速滅亡的基本原因究竟是什麼?這幾個問題,由於“解答距”的長短不一,形成了提問的坡度,調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隨之逐步提高。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它要求我們把握適當的度,以啓迪學生思維。

高一教育隨筆5

高一即將結束,回顧過去的一個學期,覺得值得思考、總結和改進的地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這當然和新課程的實施這一大背景有關,但正因爲如此,才更需要我們每一個新課程的參與者、經歷者把在教學一線的親身經歷、親身感受以及經驗教訓認真總結,好好反思,讓自己在今後新課程的教學工作中少走彎路,少犯錯誤,下面就來談談本人在高一第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中曾經有過的一些錯誤認識或做法。

一、以爲新課改就是要完全摒棄傳統教法的錯誤認識

我們常說“除舊立新”,一個新的理念的實施確實是建立在“破”的基礎上,“有破纔有立”。這一次的新課改也是如此,它在課程結構設置、目標設計等很多方面都有較大的改革,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這就使得我在教學中力求新的同時,容易忘記一些好的傳統教法,特別是在語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教法,比如讓學生多讀、多背、多記、多寫、多練以及教師適當的點撥、引導、挖掘、深入、延伸、拓展和精講。事實證明,以上的方法雖然傳統,但效果顯著,在語文教育中大力提倡創新的時候,吸收和融會傳統教法的長處顯得尤爲重要。

二、新方法實施中產生過的錯誤做法

(1)導學案運用中的錯誤做法

我們這次高一語文的新課程教學一個重要的“新”的標誌、新生事物是“導學案”。“導學案”在山東兗州一中的成功經驗已經證明它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思維,鍛鍊和提高學生的能力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我們在實施過程中,出於經驗的不足和對學生學情調查瞭解的不夠,往往會採取這樣一種片面做法——只注重導學案的“學”和“講”,卻忽視了導學案的“導”,結果經常會把課堂變成做題目(做導學案)和講題目(講導學案),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部分學生的厭學。事實證明,如果導學案只“做”只“講”卻不“導”的話,對學生的“學”恐怕很難產生什麼積極的、正面的影響。所以,如何設計好導學案並進一步利用好導學案,使它能夠真正調動學生、激發學生、解放學生是一個急待解決的課題,需要我們每一個新課程的參與者、經歷者好好動一番腦筋。

(2)合作學習中的錯誤做法

新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提出了“積極倡導資助、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對於什麼是合作學習,我在實踐中曾有過這樣那樣的一些錯誤做法:

①、將小組合作等同於小組討論。當教學進行到某一環節時,我便會要求學生“分組討論這個問題”。於是學生便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了。其實,這樣的小組討論由於不是在明確的團體目標指引下的羣體學習行爲,因此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

②、教師缺場。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我有時會退至教室的一側耐心等待,有時又如蜻蜓點水般在各學習小組間遊走。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後,我再開始依次聽取各組的.彙報,彙報完畢,課堂教學活動便宣告結束。其實這樣的合作學習事實上只是一種形式,因爲缺乏教師的指導,學習效果也欠佳。

③、合作學習被用得過濫。有的時候我在課堂上不分問題是否合適都讓學生進行討論。合作學習呈現極大的隨意性。其實有的合作任務很簡單,更適合自主學習,完全沒必要合作學習。有的問題學生意見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討。頻繁、無價值的合作不但不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還容易使學生養成遇到問題淺嘗輒止,一味依賴他人的不良習慣。事實上,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兩者並不排斥。

④、小組中分工合作意識不強。沒有分工就談不上合作,但有時候,在我的課堂上,往往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分工,學生做的工作只是一個意見交流,最後找一個同學來彙報即可。而且,往往是小組中比較積極的學生會經常被推舉來做彙報。這樣,很多學生根本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以上兩點新方法中的錯誤做法是我在新課程實施中曾經有過的較爲突出的現象,可能還存在着其他的問題,篇幅有限,在這裏就不一一說明了。

總的來說,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我們不但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有發現問題、預防問題的能力。在這裏提出幾點誤區也是爲了使我們的教學之路能走得更順暢。問題出來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於可能出現的問題,我們更應該防患於未然。在新課改的路上,讓我們少些誤區,多些成就,在不斷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前進!

高一語文教育隨筆篇3

一、走語文教學正常路,熟知課程標準,紮紮實實教語文

各級各類學校嚴格按照課程標準要求開足開好語文課時,要高度重視語文教學,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要突出課程的基礎性,使學生具有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爲今後進一步學習打下比較紮實的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形成較爲成熟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務必強化知識積累意識,言語品讀意識,語文課堂應該通過咀嚼品味語言文字的方式,去觸摸言語生命的體溫、去感悟作者的情感,走進主人公、作者的內心,從而引導學生思考生命之情氣是如何體現出來的,最終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反對教學之浮誇過度挖掘文本人文內涵讓語文變了味,也反對教學理科化過分注重字詞句篇講解而讓語文丟了味。語文教學要回到聽說讀寫訓練的本原上來,老師紮紮實實教,學生紮紮實實學。

二、走閱讀積累路,讓讀書成爲一種習慣,一種教學方式

語文素養的形成,必須走閱讀積累這條陽光大道。多讀書,多積累,在閱讀積累的過程中進行水到渠成的寫作,這纔是學習語文的主要途徑。只有高一肯下功夫閱讀,經過兩年的讀書積累,高三複習必會事半功倍。

作爲語文教師,必須以身作則,帶領學生閱讀、寫作,跟學生共閱讀、同成長。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課堂這個主陣地,以教材爲突破,少分析,多引導,多提供與教材同題、同類的其他文章讓學生進行充分閱讀,多讓學生去領悟體會,教師少分析講授灌輸。

根據不同學生安排推薦適當的閱讀內容。讓學生真正喜歡閱讀,愛上閱讀。在閱讀中,課內與課外並重,千萬不要顧此失彼。

搭建平臺,爲學生的閱讀提供一個展示交流的場所,讓學生收穫閱讀的成果,感受到閱讀的成功與幸福,從而戀上閱讀,終身閱讀。建議每個班級必須設有圖書角,閱讀寫作成果展示欄,條件成熟時可以辦班級報,開展各種形式的讀書活動。以閱讀寫作成果展示欄和班級日報,以及讀書交流會、讀書節等爲平臺,展示學生閱讀寫作成果,維持並鞏固學生閱讀與寫作的興趣,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走養成教育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從點滴開始

語文教育不像其他自然學科,它天生是“農業”的,得遵循作物的生長規律,需要日積月累的養成,絕非一蹴而就。

高一學生應當人手一冊新版《現代漢語詞典》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有了方便的工具書,才能培養出學生隨時查閱、時時積累字詞的好習慣。特別是古文閱讀,離不開字詞典的幫助,勤翻字典,勤做筆記,文言文是可以自學的。

同時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三本筆記本:一本用於寫週記,一本用於作爲讀書筆記,包括摘抄和讀書心得,另一本用來練筆,包括自己的隨筆和老師統一佈置的寫作任務。

週記本——每週堅持寫一篇,長短不限,不計較形式。寫每週自己最有感觸的事物,即把每週最想記錄的事、人、物、情、理寫下來。

讀書筆記本——每天摘抄至少一段文質兼美的文字,每週不少於寫三篇讀書心得。讀書心得就附在相應摘抄的內容後面。注意註明摘抄內容的出處。摘抄和讀書心得都應標註序號,每兩週利用一節課檢查、交流。

練筆本——一學年只統一佈置8次作文,自由練筆不少於每兩週1次。高一這一年的練筆以模仿爲主,結合讀書筆記模仿名家作文的方法技巧。建議老師創辦辦刊,推廣優秀作文的成功經驗。

此外定期舉辦與語文閱讀有關的詩詞朗誦、課本劇表演、講故事比賽等主題月活動。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爲學生提供一個展示交流的平臺和機會,不斷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將口頭表達、閱讀、寫作三者有機融合起來。

四、走作作文教學常識路,喚起寫作熱情、加強思維訓練,多寫多修改

思考的常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會學生思考,作文的過程必然是思維的過程。但由於教育的功利性,許多老師忽略了學生“思考”的環節,學生壓根兒就不會“想”,程式化、模板化,沒有生活體驗、沒有思想、沒有情感,說空話、套話自然就成了學生作文的通病。“沒有了‘想’,是無法感受‘聽說讀寫’的快樂的”,作文一定要教給學生這樣的常識。當然,要想讓學生成爲思考的人,教師就不能不會思考。

熱愛的常識。寫作的至高境界是熱愛,一個人能愛寫作,視寫作爲一種基本生活方式,寫作對他而言是生活必需的內容,一天不寫點東西就恍恍然不知所止,這樣的寫作已不追求所謂“成功”,而成爲生活的樂趣,是真正爲人生的寫作。讓學生熱愛寫作,首先老師應是熱愛寫作的人。建議老師常寫下水作文,言傳身教,積極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此外,學校裏形成的好的寫作作風,對學生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敢寫的常識。斯賓塞說,在根本上,寫作是孩子自己的事,也只有把寫作變成他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的能力。作文教學需要把寫作的權利交給學生,培養他們敢寫的意識,只有敢寫,纔可以在不斷的寫作中走向熟寫。所以,我們主張要營造寬容和寬鬆的環境,讓學生自由寫作。其實,寫作並非難事,只需要“眼前有什麼,心中有什麼把它寫下來,沒有走樣;拿給人家看,能使人家明白你眼前的、心中的是什麼,這就行了”(葉聖陶語)。總之,一句話:敢寫,就好辦了。

讀書的常識。在此不做贅述。

發現的常識。現在的學生過着三點一線的生活方式,遊離在觀察之外,自然無所發現。故而作文教學要引導學生開拓寫作的領域,讓他們有發現的意識,特別是要讓學生在熟悉的地方有發現,因爲聰明的人之所以聰明,無非是在熟悉的地方有所發現或發明。

修改的常識。文章寫完了,看幾遍,修改修改,做到“上口”“入耳”(葉聖陶語),是一個好習慣。文章爲何要修改?就如“從樹上掉下一根枯枝,恰好是合用的拐枝,不過就常情說,拾枯枝作柺杖,總難得恰好合用,所以還要修理修理”(張中行語)。關於文章修改,老師可以手把手教學生修改;對不同的學生提不同的要求;在修改的過程中還可以把要求說得明確些;引導學生積累修改的經驗,循序漸進等。

總之,高一語文教學是高三複習的基礎,唯有夯實閱讀積累之基礎方能真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只要老師肯讀書、學生肯讀書,老師熱愛寫作、學生熱愛寫作,其餘的就好辦了。

TAG標籤:高一 教育 隨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