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常識

當前位置 /首頁/健康疾病/健康常識/列表

越來越不想和任何人聊天

越來越不想和任何人聊天,一個人突然發生了變化,往往會讓人浮想聯翩,我們最常想到的就是,他一定經歷了什麼事,突然變得沉默寡言了,跟以往判若兩人了。一起來看看越來越不想和任何人聊天。

越來越不想和任何人聊天1

一:變得不想說話,是因爲看透了,活明白了

中國有句古話叫“禍從口出”,有時候你不經意的一句話,可能就把你之前所有的努力付諸東流。話越多,風險越大。

而這些話少的人,每一句話都是深思熟慮,在腦子裏舌頭尖過了無數遍纔會出口,自然也降低了很多“禍從口出”的風險。

如果這樣的一份謹慎,就算事業的開端不一定會那麼容易被賞識,但最起碼可以守得住自己的位置,不會輕易犯錯被踢下去。

站得高是本事,站得穩同樣也是一項技能。

還記得《潛伏》裏的餘則成嗎?他就是一個話少的人,但是卻爲革命立下了大功。

餘則成深入敵營潛伏多年,一直事謹慎小心,低調沉穩。他在派系林立的辦公室不僅能夠生存下來,還能左右逢源如魚得水,爲我黨傳送了很多有價值的情報,靠的就是一條原則:管住嘴。

哪怕是朝夕相處的同事,餘則成也不能確定他們的真實身份,那麼很可能一句無心的話,就會露出自己的破綻。在那個戰爭的年代,一次疏忽可能就是無數人生命的犧牲。

爲了謹慎,餘則成只能守口如瓶。

在我們的生活中,雖然不會那麼嚴重,因爲說錯一句話而招來殺身之禍,但是因爲一句不恰當的話,將你多年的努力一朝付諸東流,這樣事情並不是不會發生。

越來越不想和任何人聊天

更何況,語言本來就是可以被多種解讀的一種傳播媒介,哪怕你的'話在當時當地的語境下是沒有問題的,但經過有心人的傳播,那也許只是換個語氣,意思也就完全不同了。只要這句話是你說的,那就有可能給你帶來麻煩。

所以那些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會控制住自己,能少說的就少說,能不說的就不說。你所依仗的,最後往往也是你所受限的。

二:變得喜歡獨來獨往,是因爲內心成熟了,強大了

除了不喜歡說話以外,還有些人漸漸不喜歡跟人交往,他們漸漸告別了無用社交,開始專注於自身。哪怕什麼都不做,只是跟自己單獨相處,也會覺得特別放鬆,特別自在。

現代人總是節奏很快,壓力很大,像一臺機器一樣不停地運轉。好不容易到了週末,只想好好珍惜休閒時間,哪都不想去。

如果出去聚會,會很麻煩,如果有人來家裏做客,會更麻煩。

除了浪費時間,費心費力以外,有時候跟人交往未必能有好的結果,比如你真心待人,結果卻換來了辜負和背叛。

比如你百分百信任一個人,對其無話不談,結果卻發現,他轉身就把你的祕密告訴了別人,原來在他眼裏,你只是一個笑話罷了。

這樣不對等的感情,帶給我們的只有傷害和消耗。

正是因爲曾經吃過虧,受過傷害,纔會有那麼多的人,越來越不信任他人,也不敢輕易的交朋友。所以他們喜歡獨來獨往,跟自己相處,不僅可以免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和負擔,還可以專注於自身,好好地提升自己,何樂而不爲呢。

話少的人,往往活得很清醒,喜歡獨處的人,往往內心很強大。

如果一個人變得越來越不想說話,變得獨來獨往,不喜歡跟別人來往,那麼不要小看他。他已經變得成熟了,徹底活明白了。

這樣的人看似低調,實則很不簡單。

越來越不想和任何人聊天2

一:意味着他明白了多說不如多做,懂得了謹言慎行的重要性

當一個人總是不停地說話時,他是沒有時間思考的,看似他口若懸河,才華橫溢,內心有可能很貧瘠,思想也有可能很空虛。

當他不停地輸出而沒有任何輸入,早晚會有神思枯竭的時候。

而那些話很少的人,反而是思想更有深度的人,他們不停地充實自我,不停地思考和反省,每分每秒都在進步着。正如魯迅有句話說:

“當我沉默的時候,我覺得很充實,當我開口說話,我便感到了空虛。”

當一個人越來越不愛說話,不是他心情很差,而是他突然想明白了。

他意識到話越多,危險就會越多,所謂禍從口出,便是這個道理。只有少說多做,才能讓自己變得更上進,也更安全。

二:意味着他看透了人際交往的本質,不再浪費寶貴的精力和時間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終究離不開一個利字。

有利益牽扯時,他們可以跟你無比親密,一旦沒有利益可圖了,他們就會瞬間跟你劃清界限,保持距離。人心就是這麼現實。

當你看透了這一點,你就不會再浪費如此多的精力和時間。

你會慢慢發現,生活中的很多社交關係,其實都是沒有必要維繫的,他們都屬於無用社交的範疇,帶給自己的只有內耗而已。

越來越不想和任何人聊天 第2張

與其如此,倒不如讓自己的圈子乾淨點,及時將一些人踢出去,自己也能早日清淨。

人的時間和精力都很寶貴,同時也很有限,你花費太多在無用的事上,就會忽略真正有用的、重要的事,這纔是最大的不理智和得不償失。

三:意味着他悟透了人生的真諦,開始懂得了爲自己而活

以前,我們覺得多一個朋友就多一條路,於是拼命地去結交朋友;以前,我們覺得只要贏得過別人,人生就算是成功的.,沒有遺憾的。

但是後來我們發現,不是所有人都能稱之爲朋友,人生當中的很多事,也沒有必要跟人攀比。

到頭來我們終將明白,人生是自己的,跟任何人都沒有關係。

這是人生的分界線,悟透了這一點,你就不會再在乎別人的看法了,而是真正懂得了爲自己而活。你會開始考慮,你想要的是什麼,你人生的重心是什麼,以及你每一天的生活,到底該怎麼過。

到了這一步,成熟纔剛剛開始。

一個人突然變得不想說話,也不想跟人來往了,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反而意味着他變得成熟了,活得清醒了,內心也變得比以往更強大了。

人生本就孤零零地來,又孤零零地走,沒什麼好介懷,好傷感的。

只要你忠於自己的內心而活,儘可能地讓人生少點遺憾,就已經是了不起的一生了。

越來越不想和任何人聊天3

一:生活充實,目標明確

不說話,不與人交往的人,往往會跟那些熱衷社交和說話的人形成巨大的反差。

而人們往往覺得後者更平易近人,所以對後者的評價往往要比前者好,但事實上,熱衷社交和說話,也反映了一點,就是生活無聊,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只有參與到集體生活中,與人交談,才能證明自己的價值存在感。

這樣的人,往往害怕獨處,一旦獨處,就會很容易產生焦慮的情緒,陷入徘徊中,甚至懷疑自己是否不正常。

他們以自己能夠融入集體爲榮,當看到有人不愛說話,也不想跟人交往,就會看不起他人,對他人惡意揣測,其實這是一種妒忌心理作祟,妒忌對方能夠享受獨處。

其實,之所以產生這樣的想法,往往是因爲內心空虛,精神貧瘠,沒有人生目標所致。

而當一個人生活充實,目標明確的時候,就會將時間和精力花在自己的事情上面,不會有多餘的時間去熱衷社交和誇誇其談。

不想說話,不是內向,也不是不善於交流,不想與人交往,也不是看不起他人。

而是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忙,更喜歡腳踏實地去幹實事。

他們明白只有生活充實,目標明確,人生纔會越過越好。

所謂的人脈和社交,在利益面前,往往不值一提。

把握時間,讓自己變得更好,纔是最值得投入的事情。

二:對人生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

年輕的時候,人的思想往往比較單純,一旦遇到對自己好一點的人,就很容易感動,對對方產生莫名的信任,什麼都跟人說,以爲自己這是真誠,然而,這樣的行爲,不僅容易得罪人,也會給自己帶來風險。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無論是什麼樣的關係都要有分寸感,有些話是不能說的`。

越來越不想和任何人聊天 第3張

你覺得你只是有一句說一句,但聽的人卻會聯想出許多旁的東西來,再親密的關係,也難以真正地感同身受,即使對方知道你是爲他好,但接受不了就是接受不了,一點也不妨礙彼此之間產生隔閡。

面對誤解,你以爲說了就有用,殊不知,他人之所以誤會你,不是因爲你不說,而是不願意去換位思考。

面對污衊,你以爲解釋了就能洗清自己,殊不知,是他人故意而爲之,這個時候,你的話是蒼白無力的。

你說得越多,越是想要跟他人交心,對方就越是肆無忌憚地傷你。

要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說話只是一種表現形式,真正的溝通渠道是心,是將心比心。

當一個人對人生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就會變得不想說話,也不想跟人交往。

但若是遇見能夠與自己將心比心的人,就會倍加珍惜。

三:有了底氣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有些人跟人交往,在人前誇誇其談,只是爲了工作,爲了謀生。

曾經就有讀者跟我說,他並不想跟人稱兄道弟,也不想總去吃喝玩樂,都是爲了維持人脈關係,穩住自己的工作。

有人說,社會就是人情世故,當一個人底氣不足的時候,在人前也就沒有了做自己的勇氣,只能隨波逐流,無論是熱衷於社交,還是誇誇其談,都是爲了生活,跟性格無關。

但是有能力,有才華的人,往往有底氣做真實的自己。

你覺得他人是不善言辭,其實對方是覺得沒有必要浪費時間和精力在這種無效社交上。

若想獲得想要的東西,他們會用自己的才能去征服對方,讓對方心甘情願地給予幫助和便利。

跟靠所謂的人脈關係換來的利益,他們更傾向於用自己的能力獲取。

其實,現實生活中,如果一個人可以靠自己的能力來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又怎麼會極力去參與各種人際關係,在人前說盡好話呢?不過是爲了生活,強行刷存在感罷了。

如果你變得不想說話,也不想跟人交往,說明你已經有底氣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敢於面對真實的自己了。

TAG標籤:任何人 #